昨日的鹤壁,是古老的、诗意的,充满了历史的回响与山水的清音。楚凡决定,今天他要暂时放下那些厚重的典籍与碑刻,像一只鹤,在这座城市的街巷与河畔,寻觅它作为一座“生活之城”的日常滋味。
6. 清晨的“胡辣汤”与“鸡蛋灌饼”
楚凡被本地朋友拉进一家藏在居民区里的早餐店。鹤壁的胡辣汤与新乡、郑州的风味略有不同,汤汁更为粘稠,胡椒味更重,配上现烙的、能灌入鸡蛋的油饼,是唤醒沉睡味蕾的绝佳组合。
“咱鹤壁的胡辣汤,喝着得冒汗才行,”朋友满足地喝了一大口,“以前矿工下井前,就爱喝这个,驱寒,提神!”
7. 山城区老街:流逝的时光与坚守的人
他信步走入山城区的老街。这里的建筑大多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砖楼房,斑驳的墙面,充满了时光的印记。许多年轻人已经搬走,留下的多是老人。他在一个修理自行车的小摊前停下,老师傅正专注地补着内胎。
“现在骑自行车的少了,修车的更少,”老师傅头也不抬,“但总还有老街坊需要。我在这几十年了,守着这个摊,也算守着点老念想。”
8. 淇河边的“诗经”课堂
午后,他再次来到淇河边。这次,他遇到了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河边诵读《诗经》。“淇水滺滺,桧楫松舟……”童声清脆,与潺潺流水声相应和。
带队的语文老师对楚凡说:“别的地方学《诗经》靠想象,我们鹤壁的孩子,是看着淇河、摸着《诗经》长大的。这条河,就是我们最生动的课堂。”
9. 夜晚的“世纪广场”与市井欢愉
夜晚,楚凡来到新区的世纪广场。这里是市民休闲的中心,跳广场舞的队伍规模宏大,孩子们滑着轮滑,年轻人打着羽毛球,充满了活力。这与白天在老街感受到的静谧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位跳完舞的大妈擦着汗说:“我们鹤壁,老区有老区的味道,新区有新区的活法。守着老城过日子,也得跟上新时代不是?”
10. 最后的晚餐:石子馍与浚县粉皮
临行前的晚餐,楚凡选择了更地道的街头风味。刚出炉的石子馍烫手又香脆;凉拌的浚县粉皮,口感筋道爽滑,配上蒜汁和香油,简单却让人回味无穷。
这顿晚餐,将山城的质朴与平原的灵秀巧妙地融合在味蕾之上。
当楚凡整理行囊,准备北上安阳时,他发现鹤壁的形象已无比立体:
· 它不仅是大伾山的摩崖石刻,也是老街上的修车摊。
· 它不仅是《诗经》中的淇水,也是广场上的舞步。
· 它不仅是浚县古城的商贸记忆,也是山城区流逝的时光。
· 它不仅是煤矿的工业往事,也是胡辣汤的辛辣滚烫。
这座城市,就像它的地理格局,一脚踏着太行山的沉稳(山城区\/煤矿),一脚踏着淇河平原的灵秀(新区\/淇河),在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鲜活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不紧不慢的节奏。
楚凡的背包里,多了一包浚县粉皮和一块从淇河边捡来的、带有水纹的鹅卵石。他带着对这座诗意古城的深深好感,踏上了北上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