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十年,诸葛亮离开了天下最繁华富庶的长安,来到了益州,和郭嘉进行交接。
益州已经没有州牧,诸葛亮的官职是益州巡察使,按理来说仅负责监察,无兵权、财权;不过现在益州特殊情况,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来恢复生产,所以曾经州牧有的权力,诸葛亮都有。
他需要在益州待上至少五年十年,利用手中大权把益州好生治理,并且还要在自己卸任后,把巡察使身上的职责都分掉,不能让益州以后有做大的机会。
诸葛亮来的益州,已经是干趴了本地豪强,给百姓分好土地,和五斗米教处理好关系,基础官吏选取、考察制度都已经开始实行的益州。
虽然难关都已经被攻克了,但是不代表后续重新建设生产就轻松了,不然怎么交接工作的时候,郭嘉那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
郭嘉是真的不爱干这种活,能干,但不爱干。
比起在益州天天计划这个,盯着那个,他觉得还是长安更合适他,去帮陛下在朝中稳定大局,再不济前线战场也好。
诸葛亮带着太学毕业的朋友徐庶一起来益州,期间郭嘉还把熟悉益州的法正留给他,让他好好干。
法正现在也算是益州管司法律例和官员选拔升迁的一把手了,只要跟着诸葛亮在益州再干个几年,他估计就是直升朝廷,去吏曹为官,位列二品。
他们仨一起搭配干活,法正还管他的,徐庶来处理政务,诸葛亮带着农学生和几个长安大夫,在益州开始建立大汉农学蜀地实验基地和益州医疗体系,一边操持农业医疗,一边还要忙活教育。
他们之中,法正跟着郭嘉贾诩,杀人也杀出了名,徐庶名声不显,诸葛亮那是鼎鼎大名。
毕竟他是长安来的天子近臣,和杨修同一身份的那种。
天才如杨修,名震天下,居然还能让诸葛亮这个后来者居上,并且就算他从益州回去好几年了,诸葛亮还圣宠丝毫不掉。
这种情况下,名声高调本人低调的诸葛亮,自然身上迷雾团团。
法正和他共事久了,就发现皇帝宠爱他不是没有原因的。
小伙年轻英俊,真聪明,脾气好,说话也好听,办事不会太激进极端,该强硬的时候绝不软弱……各种优点和做人做事的风格,和上一批来益州的人简直是天差地别。
上一批来的那都是什么人?
吕布,傲慢凶狠的杀星;贾诩,低调傲慢的毒士;郭嘉,傲慢难缠的操盘手;杨修,傲慢难搞的天才。
个顶个,都是犯下了傲慢之罪的神人。
看着上述来益州的团队人员吧!
法正纵然是对大汉新天子的好感度特高,认为他的存在,简直就是刘宏垃圾皇帝人生中唯一的亮点,但也没法对着那些人,说皇帝是个好人。
什么样的上司,就有什么样的下属,谁家好人皇帝身边能都是这样一群臣子啊!
看着这群人的德性,再看看皇帝对士族豪强的冷酷无情,对寒门、对百姓的春风化雨, 没见过皇帝的法正,时常觉得皇帝是一个强势、狠辣,性格难以揣测,以大汉利益为先的非典型大汉皇帝。
但是现在看了诸葛亮,看诸葛亮带来的这些太学毕业学子,长安大夫们,各个眼神清正得不得了,人也都好说话,没几个犯下傲慢之罪,法正又觉得,自己可能还是误会皇帝了。
大汉的天子,如何能是那种狭隘小人呢?
应该只是贾诩这些人个人素质比较差罢了。
想通了的法正,和诸葛亮共事依旧开开心心,时不时也会问他一些长安趣闻,以此来完善心中的皇帝形象。
吕布眼里的皇帝,善于识马的好伯乐;贾诩眼里的皇帝,大汉救星;郭嘉眼里的皇帝,顺大势而为,没大势就自己造大势的英主;杨修眼里的皇帝,大汉第一明君。
太学学子眼里的皇帝,让人头疼又欲罢不能不敢缺课的良师;大夫们眼里的皇帝,大汉医学启明星。
而诸葛亮眼里的皇帝——毫无缺点的完美君主。
这可不是法正瞎说,而是法正通过和诸葛亮频繁聊天,正面询问、旁敲侧击,一点点侧写出来的,诸葛亮眼中的皇帝形象。
不保真,但也不假。
老实说,发现诸葛亮这么一好工作搭子,眼里的皇帝居然是这种形象,法正也吓一跳,好几天都不敢去找诸葛亮,有工作都是和徐庶交接。
中兴十五年的这天,他来找诸葛亮谈事情,发现诸葛亮一边听,一边写信,就知道这又是在和皇帝通信了。
法正感叹:“孔明你人不在长安,名声应该从未在长安消失吧。”
人走茶凉可能说的太过分了,但是臣子不在长安,离皇帝远了,皇帝身边又是一堆随时想上位的官员,这种时候,诸葛亮不仅还能每月和长安保持高强度通信,还能时常收到天子的私人信件,节日礼物,寿辰礼物……
这种和皇帝关系超好,几年没见到人也依旧能保持情感的君臣情,在大汉真的很少见。
法正有点羡慕,但不多,因为诸葛亮这个皇帝忠实拥趸,为皇帝做的,也实在够多。
年年都亲自带队下地,教导蜀地百姓如何效率更高,更科学、可持续性地进行农耕;时不时也要去蜀地试验田,跟着一起培育明年、后年的种子;带着太学生们,在蜀地钻盐井煮盐,让蜀地百姓能吃上便宜的高质量井盐;年年都注意查看益州物价,想办法给益州百姓弄来优良农具;在益州积极办造纸厂印刷厂,带太学生们扫盲办学……
他的付出,对得起皇帝的看重。
这样一个为大汉努力的好臣子,但凡正常点的君主,都会好好捧起来。
法正劝道:“孔明,过了冬,春天易多病,你应该好好休息才是。”
别卷了,你在益州,每天忙得我都害怕。
诸葛亮微微一笑,“不算忙,在长安时,我与陛下,每日也都是这样忙碌。”
法正:“……”
又来了, 诸葛亮的花式吹捧天子日常。
写完了信,诸葛亮把手边天子的信递给法正,让他看看。
法正还挺惊讶,因为这种臣子和帝王的私人信件,诸葛亮从不会张扬出去的。
他仔仔细细看完,除了感叹皇帝字写的真好看啊,字的笔画真是少啊,就没觉得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无非就是关心诸葛亮的衣食住行,让他也别太操劳了,和他吐槽长安的二三事。
不像是皇帝给臣子写信,倒像是两个同龄友人在交谈。
法正:“你和陛下感情真好。”
却没想诸葛亮叹口气:“做好准备,陛下可能在春末就要来益州。”
法正满头雾水,“啊?”
首先,这么重要的事,朝廷去年完全没有和我们说;其次,你给我看的这封信里,也没有写。
所以,这到底是哪里得出来的离谱结论?
诸葛亮一脸的哀愁。
“你不知道,早在当初贾诩他们来益州时,陛下也是想亲自来益州的。”
法正一愣:“这我还真不知道。”
只是最后的结果是他并没有来。
这能理解,长安人哪里会放心让皇帝出这趟远门。
“以我对陛下的了解,陛下忍了这么多年,应该是在长安彻底待烦。”
法正拍了拍自己的脸,问:“那我们需不需要准备接驾?”
诸葛亮摇头:“陛下不搞这些耽误时间的仪仗,算准时间准备迎接就好。”
法正:“算准时间?”
这要怎么算?
诸葛亮:“陛下会自己找个黄道吉日到益州的。”
尽管法正对皇帝要来益州这事报以极大的怀疑,但他对诸葛亮本人还是信任的,因此只能抱着难以言喻的离谱心情,等着皇帝到来。
然后在春末的某一天,诸葛亮带上成都官员,去城外迎接皇帝。
成都官员们都是懵逼的,迎接谁?
直到看见策马而来的一群年轻人,里头有个杨修,并且杨修还洗完了身上的傲慢之罪,低眉敛目向身旁人说话,益州官吏们才反应过来,真是皇帝来了!
赶紧上去,跟着诸葛亮一起行礼。
“臣益州巡察使诸葛亮,率成都官吏,拜见陛下。”
年轻的天子下马,亲自扶起诸葛亮,笑道:“都起来。五年未见,看孔明你依旧满头黑发,朕就放心了。”
诸葛亮哭笑不得,“陛下,臣才二十六呢。”
小白:“你虚岁虚的可够多啊。”
杨修牵着天子马儿,对外解释道:“陛下在长安时刻担心孔明你操劳过度,早生白发。”
众人这才明白这对话是什么意思,心里不由得感叹,诸葛亮和皇帝,关系还真就和传言中一样的好。
话又说回来,杨修在皇帝身边居然如此“不傲慢”,所以他之前在益州,是故意给他们益州人摆谱吗?
诸葛亮迎接皇帝进城,对皇帝和他带来的人马,他早做好安排。
安排好皇帝后,他就开始干正经,引荐益州官吏来拜见皇帝。
按照不同部门分类,官吏皆可拜访,诸葛亮作为熟知益州政务的人,会把有功者一一点出,由皇帝给出评价,让他们在下一轮的考核中完美晋升。
或者有更厉害的,比如为益州盐政和教育文化做出贡献的,也可以被皇帝直接提拔。
“你便是法正。”
小白看着面前的益州三把手。
“这些年,益州律例重定,多亏了你。哪怕回京,奉孝与文和也时时念叨你。”
法正心一打鼓,起身一拜,正要说些礼貌回答皇帝的客套话,又听见皇帝说道:“你在益州裁定的几件案子都很好,朕也都看过,已经是太学律法课的必讲案例了。”
“大汉律法有你,是大汉之福。”
年轻的天子坐在上首,微笑看他,眼中满是真诚。
这不太像是一个做了十五年皇帝之人的眼神,但确实是符合诸葛亮视角的大汉天子。
法正飘忽的心忽然就落到了实处。
他拱手道:“大汉律法少臣一人,损失不多。臣有此功,皆赖陛下有识人之明。”
天子看向诸葛亮:“益州律法缺人才吗,不缺朕把法卿带去长安了,钟繇年纪大了,只想去太学教书,刑曹缺个主事。”
诸葛亮:“益州官吏也该往上提一提了,陛下放心带走法正。”
就这样,皇帝到来第一天,法正直接成为六曹之一管理者,就等着去长安上任。
天子来益州是真来巡查的,巡查益州王田与私田情况,益州农业基地进度,益州地方官学和医学发展情况,益州矿产类别,他妻子带领益州织女们改进的大型织布机……
诸葛亮说的都是真的,皇帝在长安每天工作量也很吓人。
交接了手头工作的法正天天跟着皇帝旁边跑,长安来的杨修他们还有诸葛亮也都跟着跑,人人都面不改色,搞得每天都很累的法正思索是不是自己年纪太大了。
站在重新疏通好淤泥的都江堰边上,诸葛亮给皇帝介绍自己自己如何取信于蜀民,号召大家跟他干工程的二三事。
边上有百姓看见诸葛亮,认出他后,一个又一个接连出来,主动提着浆水和食物来投喂他。
法正有些紧张,虽然百姓的举动充分说明了诸葛亮工作干的很漂亮,但益州位置特殊,个人声望太强有时候也并不是什么好事。
好在他的担心是多余的,皇帝完全不计较百姓对诸葛亮的爱戴,还能对着他大夸特夸,主动和诸葛亮分食百姓送来的糙米饭团子。
咬着饭团,小白问诸葛亮:“还要在益州多呆吗?”
诸葛亮点点头:“益州步入正轨,益州南边的蛮族,臣还想作为陛下继位二十周年的礼物呢。”
小白斜睨他,“那再过五年,朕要封你为贵州巡察使了?”
诸葛亮老神在在:“再过十年,说不定还是滇州巡察使呢。”
小白:“凉州巡察使、西域巡察使,还有扬州、江东,你要不都做一边算了。”
诸葛亮点头,“能为陛下治理大汉每一州土地,有何不可?”
“那朕会去你治理的每一州看你,好好挑挑你的毛病的。”
“是臣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