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的烽火如同悬顶之剑,催促着朝堂上下高效运转。清理内府追缴的赃款、查抄犯官家产所得,虽解了部分燃眉之急,但对于庞大的军费开支而言,仍是杯水车薪。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聚焦在了田娃与他那即将试行的宝钞之上。
压力如山,田娃却愈发沉静。他深知此刻任何一丝慌乱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盘皆输。他几乎将工部值房搬到了宝钞工坊,与户部派来的专员日夜核对方案,反复推演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试行方案最终确定:首批十万贯宝钞,不在市面直接流通,而是率先用于支付京官部分俸禄(约三成),以及商人运粮至北疆的部分运费结算(允许其凭宝钞在指定官仓兑换盐引或缴纳下一批货物的市舶税)。试行范围严格限定在京师及周边几个府县。同时,应天知府衙门旁设立“宝钞兑换所”,承诺百姓可凭宝钞,按固定比例(略低于市价)兑换官盐或官绢,以此初步建立宝钞的官方信用背书。
为确保万无一失,田娃亲自挑选了兑换所吏员,反复培训,严令必须态度和蔼,兑换及时,绝不许有拖延克扣之事。他又请得朱元璋旨意,由五城兵马司派出兵丁在兑换所周围维持秩序,防止有人蓄意滋事或哄抢。
正式试行前夜,田娃再次检查了所有流程,确认无误后,独自在工坊内对着那堆积如山的崭新宝钞静立良久。这些倾注了他和无数工匠心血的小小纸片,明日便将承载着帝国的期望与质疑,踏入充满未知的洪流。
翌日清晨,当户部衙门和几处指定的官仓外贴出告示,宣布宝钞试行正式开始后,意料之中的骚动与观望出现了。领取了部分宝钞俸禄的官员们,拿着那精美却陌生的纸钞,面面相觑,有人好奇摩挲,有人眉头紧锁,更多的人则持观望态度,并不急于使用。
真正的考验在宝钞兑换所。一开始,门前冷清,只有些好奇的百姓远远张望。直到午后,才有一个胆大的粮商,拿着结算得来的几张宝钞,迟疑地走进兑换所,要求兑换官盐。吏员按流程,迅速、准确地为其办理,将白花花的官盐交到那粮商手中。
那粮商拿着盐,反复查看手中的宝钞,又掂量着官盐,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喃喃道:“这……这纸片子,真能换到盐?”
这一幕,被许多围观者看在眼里。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迅速传开。渐渐地,兑换所前开始排起长队,有得了宝钞俸禄的小吏,也有试探着前来兑换的商户。整个下午,兑换所秩序井然,吏员操作熟练,兵丁警戒森严,并未出现任何混乱。
接下来的几日,情况逐渐稳定。宝钞虽未在民间大规模直接交易,但通过官俸发放和特定商业结算,已然进入了流通环节。由于有官仓实物兑换的承诺托底,其价值并未出现剧烈波动,民间虽仍有疑虑,但抵触情绪比预想中要小得多。
更让田娃欣慰的是,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开始意识到宝钞在特定领域(如缴纳特定税费、兑换紧俏官营物资)的便利性,甚至开始小范围地接受宝钞作为支付手段。宝钞的信用,正在以一种缓慢却坚实的步伐,初步建立。
这一日,田娃正在户部与官员核算宝钞试行以来的数据,亲随送来一封密信。信是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派人暗中送来的,内容简短却令人心惊:北疆军报,纳哈出部似有集结迹象,规模恐远超此前侦知,边关形势骤然紧张!兵部已连夜入宫议事。
田娃放下密信,走到窗前,望向北方,眉头深锁。宝钞试行刚有起色,北疆局势却急转直下。更大的风暴,恐怕就要来了。这刚刚点燃的金融星火,能否在即将到来的战争飓风中幸存?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