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节日的信号
八月的第一天,天气依旧炎热。王超推着自行车走出家门,发现街道上的气氛与往日有些不同。几个街道办事员正带着一群积极分子,在临街的墙壁上刷着崭新的标语。白底红字,格外醒目。
“拥军优属,巩固国防!”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致敬!”
原来今天是八月一日,建军节。王超看着那些忙碌的身影和未干的油漆印记,心里默默计算着时间。穿越过来,他已经逐渐适应了这个时代的脉搏,这些带有强烈时代印记的节日和活动,不断提醒着他所处的时空。
街道上行人比平时多一些,不少人都穿着整洁的衣裳,脸上带着节日的轻松。偶尔能看到戴着大红花、被邻里簇拥着的军属,脸上洋溢着光荣与自豪。这种浓厚的拥军氛围,让王超心中微微一动。在这个年代,军队的地位无比崇高,与军队相关的任何事情,都带着一层特殊的色彩。
他骑着车来到食品厂。厂区里也挂起了庆祝建军节的红色横幅,广播里播放着激昂的革命歌曲。工人们的精神面貌似乎也比往常更振奋一些。
走进自己的厂长办公室,王超习惯性地反手关好门。窗外传来隐约的广播声和标语刷子的摩擦声,更显得室内一片安静。他需要一点时间来沉淀思绪,同时也完成每日例行的“功课”。
他凝神静气,意识沉入那片只有他自己能感知的光屏之中。
【今日秒杀商品1:特供级别水果硬糖,50斤。】
【今日秒杀商品2:军用压缩干粮,100公斤。】
【今日秒杀商品3:56式半自动步枪(训练用,无编号),1支。】
看到这三样商品,王超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
水果硬糖不足为奇,虽然是特供级别,在这个年代算是不错的零嘴,无论是给家人改善生活还是用来做人情都合适。
但后面两样,尤其是出现在建军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就由不得他不多想了。
军用压缩干粮,整整一百公斤。这显然不是给普通老百姓日常消费的东西,其目标用户极其明确。而第三样,那支没有编号的56式半自动步枪,更是让王超心头一跳。虽然标注是训练用,但在这个枪支管理远不如后世严格的年代,尤其是在偏远的县城,这东西的出现,意义非凡。
它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在这个尚不算完全太平的年月里,最直接、最有效的自保能力。也隐隐契合了窗外那“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标语精神。
王超几乎没有犹豫,立刻支付三分钱,将三样商品全部存入系统空间。水果硬糖和压缩干粮堆积在空间的角落,而那支散发着枪油和钢铁冰冷气息的步枪,则被他小心翼翼地单独放置,确保不会与任何食品接触。
退出系统空间,王超的心跳才稍稍平复。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墙上那鲜红的“拥军优属”标语,又联想到刚刚秒杀到的军用物资,一个模糊的想法开始在他脑海中成形。
街道上浓厚的拥军氛围,系统适时出现的军用物资……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暗示或者机遇?
他正思索着,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
进来的是厂办干事小李,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厂长,街道办刚送来的通知。”小李将文件放在王超桌上,“关于八一建军节期间,组织慰问辖区军烈属的通知。要求我们各厂根据自身情况,准备一些慰问品,明天上午统一送到街道办,由街道办组织分发。”
王超拿起文件迅速浏览了一遍。通知写得很常规,主要是表达对军烈属的关怀,要求各厂“量力而行”,准备一些“体现心意”的慰问品。
“知道了。”王超点点头,“你去请张保国主任和后勤的老王过来一趟。”
小李应声离去。
王超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慰问军烈属,这是政治任务,也是每个单位应尽的义务。食品厂准备一些普通的糕点、糖果,或者几瓶罐头,都算是“量力而行”,符合惯例。
但是,他刚刚入库的那一百公斤军用压缩干粮,以及窗外那浓厚的拥军氛围,让他觉得,或许可以做得更多一点,更巧妙一点。
张保国和后勤王主任很快到来。
“建军节慰问军烈属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吧?”王超开门见山。
两人都点头。王主任说道:“按往年的惯例,我们准备一些鸡蛋糕和水果糖就行,份量也差不多有数。”
王超沉吟了一下,说道:“惯例是要遵循。不过,今年我有个想法。你们知道,我们厂最近搞的那个烘烤设备,效果不错。”
张保国接过话:“是啊,厂长,现在小鱼仔和准备试产的虾米烘干效率都提高了不少,口感也稳定。”
“嗯。”王超看着他们,“我在想,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个设备,尝试制作一种……便于储存,便于携带,热量高,又能顶饿的干粮饼?用料可以实在点,比如多加点糖和油,掺上炒熟的米粉、豆粉之类的。”
他描绘的,其实就是简化版的压缩干粮,只是借用了厂里新设备的名义。
张保国是技术骨干,一听就明白了:“厂长,这个不难!就是把配料压实,用低温长时间烘烤,让它彻底干透,不容易坏。就是这糖和油……”
王主任也皱起眉头:“糖和油都是紧俏物资,咱们厂的配额也不宽裕,用来做这个,成本太高了。而且,这做出来,算是什么?当慰问品,好像有点怪。”
王超摆摆手:“不全是当慰问品。我的想法是,我们少量试做一批。一部分,作为我们食品厂特有的、体现技术含量的慰问品,送给最困难的几户军烈属,表示我们不同于其他厂的心意。另一部分,我们可以作为厂里技术革新的成果,向上级展示。你们想,军队行军打仗,需要的不就是这种耐储存、顶饿的干粮吗?我们虽然只是街道小厂,但也能有为国防建设出份力的心思嘛!”
他这番话,半真半假。真的是,他确实想借此做点事情,无论是慰问军烈属,还是向上级展示能力。假的是,他真正的底气来自于空间里那一百公斤真正的军用压缩干粮,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偷梁换柱”,将厂里试制的产品与系统出品进行对比,或者干脆用系统物资来填补数量,以达到最佳效果。但这后一点,是绝对不能对任何人言的。
张保国听了,眼睛一亮:“厂长,您这想法好!这玩意儿技术不难,还能体现咱们厂的本事!我这就去琢磨配方和工艺!”
王主任还是有些顾虑成本,但见王超态度坚决,而且听起来这确实是个露脸的事情,便也不再反对:“那……我这边尽量调配一些糖和油出来,但量肯定不多。”
“可以,先试做五十斤……不,八十斤看看效果。”王超定了调子,“张主任,你主要负责试制,要快,明天中午前我要看到样品。王主任,你协调好物料。这件事,暂时就我们三个知道,先不要声张。”
两人领命而去。
办公室里重新恢复安静。王超知道,自己这一步,带着一定的冒险成分。用宝贵的糖和油去试制一种看似“不务正业”的干粮,很容易被陆飞或者其他人抓住把柄,扣上“浪费国家宝贵物资”的帽子。
但他必须这么做。一方面,他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来解释未来可能出现的、与“军用”相关的事宜。另一方面,他敏锐地感觉到,在这个时间节点,主动向“拥军”靠拢,展现食品厂的技术潜力和社会责任感,或许能为自己和食品厂,在即将到来的、因人事变动而可能产生的风波中,增加一层保护色,甚至打开新的局面。
这就像下棋,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得失,要看到后面好几步。钢铁厂的事故警醒他,被动防御是不够的,必须主动出击,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态势。
他拿起笔,开始起草一份关于“试制耐储存干粮的技术设想与拥军意义”的简要报告。他要将这件事,从一开始就定位在技术革新和拥军爱国的高度上。
下午,张保国那边传来了好消息,第一炉试验品已经出炉,虽然口感和硬度还需要调整,但基本达到了王超要求的“耐储存、顶饿”的效果。王超去车间看了一下,尝了尝那还有些硌牙的饼子,点了点头,让张保国继续改进。
下班回家时,街道上的标语在夕阳下更加醒目。王超推着车,走在熙攘的人群中,心里盘算着明天的慰问品交接,以及如何将干粮样品巧妙地呈现出去。
刚进家门,就看见父亲王建国已经回来了,正坐在院子里,脸色比前几天稍微好了一些,但眉宇间依旧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阴郁。
“爸,今天厂里怎么样?”王超放下东西,问道。
王建国叹了口气:“还能怎么样?三号炉彻底停了,检修,这个月产量肯定受影响。那个姓胡的,调到后勤科当副科长去了。”
王超沉默。果然如父亲所料,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种处理方式,无疑会寒了很多老师傅的心。
“对了,”王建国想起什么,说道,“今天上面来了个安全检查小组,阵势不小,听说接下来要各个厂都查一遍。你们食品厂估计也跑不了。”
王超心中一动。安全检查?在这个当口?他立刻将其与建军节、拥军氛围,以及自己正在准备的干粮试制联系了起来。这或许,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安全检查。
“知道了,爸。我们厂会做好准备。”王超应道,心里那条模糊的道路,似乎又清晰了几分。
第一百二十八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