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督查组的审计利剑,如同精准的外科手术,一层层剥开罗山财政和项目领域沉疴积弊的伪装。随着调查的深入,一桩桩触目惊心的问题暴露在阳光下:专项资金被挪用、项目招投标弄虚作假、国有资产在改制中流失……涉及金额之大、范围之广,让参与审计的人员都感到心惊。
路远坐镇指挥,每天听取汇报,翻阅厚厚的审计底稿,脸色日益凝重。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严重的政治问题,是腐败温床滋生出的毒瘤。他指示督查组,无论涉及谁,无论阻力多大,都必须查个水落石出,固定证据,依法依规处理。
压力,也随之而来。
说情打招呼的电话开始增多,有些来自省里某些部门,有些来自罗山本地有头有脸的人物,话里话外无非是“稳定压倒一切”、“处理面不宜过宽”、“要考虑历史原因和实际情况”。甚至有人隐晦地提醒路远,“罗山情况复杂,有些线不能踩得太深,否则容易引火烧身。”
面对这些无形的压力,路远的态度异常坚决。他在一次督查组内部会议上明确表态:“我们查的是问题,维护的是公平正义,保障的是罗山发展和百姓利益!没有什么‘线’是不能踩的,如果非要说有,那这条线就是党纪国法!谁越过这条线,谁就要付出代价!一切按原则办,按规矩办,天塌不下来!”
他的强硬和正气,感染了督查组的成员,也震慑了那些试图说情和施加压力的人。
与此同时,路远大力推动的经济建设项目开始显现成效。停滞多年的快速路终于贯通,极大地缓解了市区交通压力;纺织厂成功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老旧设备被淘汰,新技术生产线投入使用,大部分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厂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几个新引入的高科技项目开始在开发区落地生根,带来了新的就业岗位和税收。
老百姓是最实在的。他们或许不懂高深的政治斗争,但他们能看到家门口的路修通了,能看到沉寂多年的工厂又冒起了烟囱,能看到新的企业带来新的机会。街头巷尾,茶馆饭店,议论的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听说新来的路市长是动真格的,查了不少贪官!”
“可不是嘛,你看那快速路,拖了那么多年,他一来就给修通了!”
“纺织厂也活过来了,我邻居老王家儿子都回去上班了,工资还比以前高!”
“这才像个干事的样子!以前那些官,就知道吃吃喝喝,捞好处……”
这些朴实的议论,通过林晓刚(他现在负责一些开发区项目的协调辅助工作,能接触到基层)和其他渠道,断断续续传到路远耳中。他感到一丝欣慰,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民心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唯有更加勤勉,做出更多实绩,才能不辜负这份逐渐累积的信任。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陈海洋和吴天佑在最初的慌乱和试图灭口失败后(成辛铮加强了对王斌的看管和医疗监控,使得他们无从下手),变得更加阴险和隐蔽。他们不再试图直接攻击路远,而是将矛头转向了路远大力推动的项目本身。
一天,路远接到开发区管委会紧急报告,新引入的一家新能源电池企业工地,突然被一群自称是“原住民”的人围堵,声称企业征地补偿款被克扣,要求政府给个说法,否则就要阻挠施工。同时,网络上开始出现大量帖子,污蔑该企业存在环保隐患,排放不达标,甚至煽动周边居民起来抗议。
几乎在同一时间,刚刚恢复生产的纺织厂也遇到了麻烦。税务部门突然上门进行“例行稽查”,工商、消防、安监等部门的“联合检查”也接踵而至,频率之高、态度之严厉,远超正常范围,明显是故意刁难,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路远立刻意识到,这是对手的反击!他们不敢再直接针对他个人,转而攻击他主导的项目和企业,企图以此抹黑他的政绩,破坏他营造的发展环境,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让他陷入被动。
“看来,他们是黔驴技穷了,只能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路远冷笑,眼中没有丝毫慌乱。他立刻做出部署:
一方面,让开发区管委会和纺织厂负责人依法依规应对检查,同时将情况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反映,揭露这种不正常的企业骚扰行为;另一方面,他亲自协调公安、宣传部门,要求迅速查明围堵工地人员的真实背景和网络谣言的源头,依法处置,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更重要的是,他指示督查组,加快对鼎盛实业及其关联企业的审计进度!他怀疑,这些针对新兴企业和改制企业的骚扰,很可能与鼎盛背后的势力有关,他们是在打击竞争对手,维护自己的垄断利益!
“既然他们想从经济上下手,那我们就从经济上打回去!”路远对成辛铮说道,“只要抓住鼎盛实业违法违规的铁证,就能顺藤摸瓜,将他们连根拔起!”
成辛铮深以为然,加派了精干力量,对鼎盛实业的资金往来、税务情况、项目合同进行了更深入的筛查。
一场围绕经济发展主导权的暗战,在罗山这片土地上激烈上演。路远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窗外日渐繁盛的城市景象,目光坚定。他深知,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不仅关乎他个人的仕途,更关乎罗山能否真正摆脱沉疴,走向光明的未来。他必须赢,也一定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