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物证中心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纤尘不染。这里与河北那个荒凉废弃的货场仿佛是两个世界,但斗争的激烈程度却丝毫不逊色。
从现场带回的闸瓦钎、香烟过滤嘴,连同之前发现的棉纤维和那个至关重要的加厚塑料编织袋,此刻都静静地躺在不同的精密仪器下,接受着现代刑侦科技最严格的。
陆组长,我们先处理哪个?实验室的杨主任穿着白大褂,戴着护目镜问道。
先集中力量攻克这个编织袋,陆野指着那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袋子,我总觉得,它身上还藏着我们没发现的秘密。当年它包裹着最主要的尸块,与凶手和死者都有过最直接的接触。
杨主任点点头,示意手下技术人员推来一个看上去结构复杂、像个大型透明箱子的设备。
这是真空镀膜仪,他向陆野等人解释道,我们先把证物放入这个密封舱里,然后把里面的空气几乎全部抽走,形成真空环境。
接着,通过电流激发,可以让极细的金颗粒像蒸汽一样,非常均匀地覆盖在证物表面的每一个角落,哪怕是纤维缝隙深处。
他顿了顿,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给一个表面粗糙、布满沟壑的物体,薄薄地喷了一层金色的漆。这样之后,当我们把它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金属涂层能极大地增强二次电子发射率,所有原本肉眼看不见的、卡在缝隙里的微小附着物,在屏幕上都会变得异常清晰,无所遁形。
编织袋被小心翼翼地放入仪器密封舱中。随着真空泵启动,低沉的嗡鸣声持续响起。整个过程需要耐心,持续了将近四十分钟。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待着。
当编织袋再次被取出时,在实验室的灯光下,仔细看能发现其表面似乎多了一层极其微弱的、均匀的金色光泽,不再像之前那样暗淡。
紧接着,它被转移到了旁边一台体型更大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下。技术人员熟练地操作着,将编织袋的一小部分区域固定在样品台上,送入镜腔。随着高真空的再次形成和高能电子束的扫描,旁边的高分辨率显示器上,逐渐呈现出一个令人惊叹的微观世界。
放大倍数被逐渐提升。原本看似光滑的编织袋纤维,在屏幕上变成了如同粗壮藤蔓般交织的结构,而在这些的缝隙和褶皱里,一个全新的、的世界被揭露了!
我的天...这么多东西!周婷忍不住轻声惊呼,拿着记录本的手握紧了。
只见屏幕上,在纤维的沟壑之间,附着着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微小颗粒。有棱角分明的,有圆润的,有半透明的,有深色的。
看这里,杨主任操控着操纵杆,将电子束聚焦在几颗尤其显眼的、颜色深黑的微尘上,这些是煤渣颗粒,毫无疑问。但是...他切换了模式,我们接上能谱仪 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元素组成。
很快,一组元素谱图在另一个屏幕上生成。有意思,杨主任看着数据,对比着资料库,这些煤渣颗粒里,含有几种比较特殊的微量元素,其种类和含量比例,与卷宗里记录的、死者王某所在的那个国营大矿出产的煤炭,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说明,这些煤渣很可能来自另一个不同的煤炭来源。
凶手接触过别的煤?老陈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点。
很有可能。陆野沉声道,继续看。
杨主任又移动视野,将焦点对准了几根卡在纤维深处、细如发丝、颜色棕黑的物体。这些是...动物毛发。他调整景深,让毛发的表面结构清晰呈现,看它的鳞片结构和髓质形态...嗯...再做个蛋白质组分分析确认一下...
经过快速的比对分析,结果出来了:确认是昆明犬的背毛。这种犬在当年,因为其忠诚、机敏和强大的威慑力,经常被用于铁路系统一些重要的货场、编组站或者关键设施的护卫工作。
铁路内部的护卫犬...周婷一边记录一边喃喃自语。
编织袋的检验告一段落,收获巨大。它不仅指出了特殊的煤炭来源,还将嫌疑人与铁路系统内部的护卫犬联系了起来。
接下来,是那枚关键的闸瓦钎。技术人员首先用药剂小心地、局部地清除掉它表面厚重的部分锈蚀,尽可能露出原始金属表面和可能的痕迹,但又不能过度破坏其历史状态。然后,将其放置在体视显微镜下,这种显微镜能提供三维的、具有立体感的放大图像。
陆组,老陈,你们看这里,技术人员指着闸瓦钎弯曲部位、靠近断裂处的一个位置,这里有一片区域的磨损痕迹,与它正常使用中应该产生的均匀磨损完全不同。
他调整光源角度,让痕迹更加凸显:看这些刮擦线的走向和深度,非常集中,而且起始点很突兀。这明显是受到了某个外力,在一个特定方向上的、非正常的强力撬压导致的。可以推断,这枚闸瓦钎不是自然松动脱落的,而是被人用工具故意撬下来的。
能看出是什么工具吗?陆野追问。
从痕迹的宽度、形态和造成的金属塑性变形来看,技术人员又仔细看了看,对比着工具痕迹图谱,很可能是被一种特定型号的、重量和造型都比较特殊的铁路专用检修锤的锤爪部分撬压导致的。这种检修锤,通常是随车机械检车员才会配备和使用的标准工具之一。
随车机械检车员...老陈重复着这个岗位,眼神锐利,又是铁路内部,而且是能直接接触车辆零部件和专用工具的人!
一个个发现,就像散落的拼图碎片,被现代科技手段逐一找到、擦拭干净,然后精准地安放到它们应该在的位置。特殊的劳保服纤维、特供的编织袋、异常的煤渣、护卫犬的毛发、被暴力撬下的闸瓦钎、指向特定岗位的工具痕迹...所有这些线索,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指向了铁路系统内部,而且范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收窄,变得越来越精确。
现在,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更清晰的凶手画像了,陆野总结道,目光扫过实验室里每一张疲惫但兴奋的脸,
凶手,极大概率是铁路系统内部职工,其工作岗位可能与货运调度、设备检修维护、或者特种物资的运输管理相关,这能解释他为何能接触到特供编织袋和特定来源的煤炭;
他很可能经常穿着那批特定的劳保服;他的工作环境附近有昆明犬护卫;他具备使用专用检修锤的能力和条件,能接触到闸瓦钎这类零件;而且,他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者特定的交际圈,消费得起牌香烟。
实验室的窗外,夜幕早已深沉,都市的霓虹在远处闪烁。但在这间充满科技感的实验室内,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比霓虹更明亮的光芒——那是穿透了二十四年时光迷雾,即将触摸到真相的兴奋与坚定。
这些从微观世界里挖掘出的、不会说谎的证据,正在一点点地剥开伪装,将一个隐藏了多年的幽灵,从黑暗中逼到聚光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