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集团的调查,尽管因钱卫东这根重要支柱的崩塌而撕开了一道口子,取得了阶段性的战略优势,但核心目标李宏伟依旧如同隐藏在浓雾深处的幽影,难以触及。孙龙的失踪成了一个无解的谜题,“刀疤”及其掌控的那支专业化暴力团伙更是动向不明,像一群潜伏在黑暗中的饿狼,随时可能发动致命一击。这种潜在的、不知何时会落下的致命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专案组每一位成员的头顶,让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压力。在高度戒备的状态下,他们继续在多条战线上艰难推进,神经始终紧绷。
这天,按照支队内部规定和案件管理流程,陆野需要对近十年内积压的一些重大未破案件,以及部分虽已判决但至今仍有申诉的旧案,进行例行的电子卷宗梳理。这是一项极其繁琐、耗时耗力,却又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有时,尘封的档案里会意外发现与现行案件相关的蛛丝马迹,或者能揭示出过去被忽略的真相,纠正历史的误判。
就在他机械地滚动鼠标,目光扫过一列列案件编号和简要信息时,一个标注为 “已决·申诉中” 的故意杀人案卷宗条目,引起了他下意识的停留。
案件名称: “10.12”清河边故意杀人案
犯罪嫌疑人: 张大海(已判决,无期徒刑)
报案时间: 十年前
判决时间: 九年前
申诉情况: 嫌疑人及家属持续申诉,称冤,均被驳回。
陆野之所以会多看一眼,纯粹是因为这个案子的内部编号,与他正在全力侦办的李氏集团系列案件的起始编号距离很近,属于同一时期立案侦查的卷宗。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职业习惯,让他随手点开了这份电子档案。
案件概要显示:十年前十月十二日,在本市城郊的清河边,发现一具年轻女性尸体,后证实死者为王某,系被他人扼压颈部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经过一系列侦查工作,警方锁定犯罪嫌疑人为死者的同事张大海(据记载,张曾追求王某未果)。在张大海的工作服及宿舍内,勘查人员发现了疑似属于死者的微量毛发和衣物纤维。同时,在案发现场附近,技术部门提取到了一枚残留条件不佳、特征点不完整的指纹,经过反复比对,认为与张大海的右手食指特征存在“高度吻合”。卷宗记录,张大海 initially(最初)坚决否认指控,但后在审讯过程中“承认”了杀人事实。审理法院主要依据其有罪供述及指纹比对结论,判处张大海无期徒刑。
从表面记录来看,证据似乎形成了闭环,判决也似乎有据可依。但陆野的眉头却不由自主地微微蹙起。他敏锐地注意到,此案定案的核心依据,似乎过于依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和那一枚“不完整”的指纹,客观物证链条相对单薄,尤其是缺乏指向性极强的直接证据。而且,卷宗中那句轻描淡写的“后在审讯中承认”,这种模糊的表述,在经验丰富的刑警看来,有时恰恰是掩盖某些不规范甚至违法审讯操作的惯用修辞。
他继续向下翻阅,点开了案件的申诉记录栏。最近的一条申诉,就发生在三个月前,申诉人署名:王秀兰(系张大海母亲),申诉理由依旧是那沉甸甸的几个字:“冤枉,刑讯逼供,证据不足”。
陆野沉默地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直觉,驱使他调出了当年负责侦办此案的主要侦查人员名单。几个名字快速掠过视线,当其中一个名字清晰地映入眼帘时,他的目光骤然凝固——
郑斌!
正是那个不久前因涉嫌受贿、泄密,被纪委正式带走调查的原经侦支队干警郑斌!档案显示,十年前,郑斌还在刑侦支队工作,他参与了这个“10.12”案的侦查工作?
郑斌的腐败行为已然坐实,那么,由他经手或参与侦查的案件,其公正性、证据的合法性,是否还值得完全信任?一种基于逻辑和经验的强烈怀疑,瞬间在陆野心中升腾而起。这个看似普通的陈年旧案,或许,内里并不像卷宗记录的那么简单。
他深吸一口气,关掉了电子卷宗界面,转向正在不远处整理资料的周婷,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
“婷姐,帮我详细查一下这个‘10.12’清河边故意杀人案,重点关注嫌疑人张大海目前的具体情况,还有他母亲王秀兰的近况,越详细越好。”
周婷应声而动,熟练地在内部系统和人像关联数据库中进行交叉查询。没过多久,她便给出了回复:“张大海,目前仍在省第二监狱服刑,服刑期间表现……记录显示曾多次因不服判决与管理方发生冲突。其母王秀兰,现年六十五岁,居住在城东老城区,地址是……根据社区记录和零星信息显示,这位老人这些年一直独居,没有固定收入,主要靠低保和捡拾废品为生,据说从未停止过为儿子申诉奔波,家庭条件……非常困难。”
陆野静静地听着,目光投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沉吟了大约十几秒。随后,他猛地站起身,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对周婷简单交代了一句:
“我出去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