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驶入东部“防灾减灾智慧枢纽”试点据点时,林野的目光被街道旁醒目的红色标识吸引——“应急避难所”的指示牌沿着马路延伸,社区门口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防灾科普动画,广场上的应急物资储备亭玻璃洁净,里面的救生衣、手电筒整齐排列;唯有老城区的部分房屋墙面仍留着去年洪水冲刷的痕迹,墙角的青苔与斑驳的水渍,无声诉说着灾害带来的创伤。
“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据点应急管理负责人赵峰快步迎上来,他穿着印有“应急救援”字样的橙色工装,手里拿着一份《灾害损失台账》,数据栏里的数字触目惊心,“我们这儿是‘多灾多难’的地方,春天有暴雨洪涝,夏天有台风,冬天有冰冻灾害;去年洪水淹了老城区一半的房子,因为预警晚,很多居民来不及转移,家里的东西全泡坏了;救援时又因为信息不通,救援队伍找不到被困人员,耽误了不少时间。”
跟着赵峰走进老城区,林野才看清防灾减灾的现实困境——居民李奶奶家的一楼仍空着,墙面的水印高达一米多,“不敢再住了,怕下次洪水又淹进来”,她指着空荡荡的房间,语气里满是后怕;街道旁的应急广播喇叭大多锈迹斑斑,有的线路裸露在外,按下开关后只有刺耳的杂音;临时搭建的应急指挥点,只有一张桌子和几部对讲机,灾害发生时只能靠人工喊话传递信息;最关键的是,缺乏统一的预警平台和智能救援设备,各部门数据不通、行动不一,面对灾害时常常“手忙脚乱”。
“我们要打造‘全链条、智能化、广覆盖’的防灾减灾体系,让灾害从‘不可防’变成‘可预警、可应对、可减轻’。”林野指着老城区的危房,“第一步搭建‘智慧灾害预警平台’,实现多灾种精准预警;第二步建设‘智能应急指挥系统’,统筹救援力量与资源;第三步完善‘社区应急能力’,让居民从‘被动受灾’变成‘主动防灾’,真正守住家园安全。”
老吴立刻拿出防灾方案:“我们从东部科技据点调运‘多灾种监测设备’,在河道沿线布设水位传感器、流速仪,在山顶安装台风风速监测站,在社区安装地震预警仪,所有数据实时接入‘智慧预警平台’,一旦达到警戒值,平台会自动分析灾害影响范围,通过短信、广播、社区App等渠道推送分级预警信息,比如台风来临前3小时,精准通知‘老城区3-5街居民需立即转移’;同时搭建‘应急指挥中枢’,整合公安、消防、医疗等12个部门的资源,通过数字地图实时标注被困人员位置、救援队伍动向、物资储备点,实现‘一张图指挥’。”
苏晓则聚焦“应急健康与社区科普”:“我来建设‘应急医疗救援站’,配备移动IcU、创伤急救设备和心理疏导室,灾害发生后可快速组建临时医疗点,同时培训社区居民成为‘应急救护员’,让他们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技能;编写《家庭防灾手册》,用漫画形式教居民‘如何打包应急包’‘洪水来了往哪跑’,还会组织‘防灾演练’,模拟台风、洪水场景,让居民在实践中掌握逃生技巧;另外,在老城区改造‘抗震防洪民居’,抬高房屋地基、加固墙体,减少灾害对住房的破坏。”
阿凯的任务是完善应急设施与社区能力:“我们在社区布设‘智能应急广播系统’,采用太阳能供电,即使断电也能正常工作,预警信息能覆盖每一户居民;在老城区建设‘应急避难所’,配备恒温系统、饮用水净化设备和折叠床,可同时容纳500人避险;开发‘居民应急上报App’,居民遇到险情时,点击屏幕就能上传位置和被困情况,信息直接同步到应急指挥中枢;同时在广场建设‘防灾科普馆’,用VR设备模拟灾害场景,让居民‘沉浸式’体验灾害危害,增强防灾意识。”
当天下午,建设与推广工作就在据点内启动。阿凯带着工人安装智能应急广播,当第一遍预警语音清晰地传遍街道,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查看,脸上满是惊讶;林野和赵峰一起调试智慧预警平台,输入“未来2小时降雨量50毫米”的参数后,平台准确预测出老城区3条街道将出现积水,赵峰激动地说:“以后再也不用‘靠天猜’了,预警能精准到每条街!”;苏晓的应急医疗站里,居民们正排队学习心肺复苏,李奶奶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学得格外认真,“学会了不仅能救自己,还能救邻居”。
接下来的日子,据点渐渐构建起“智慧防灾”的安全网——智慧预警平台成功预警了一次台风,提前6小时通知居民转移,老城区没有一人因灾受伤;智能应急指挥系统在一次暴雨积水中发挥作用,通过居民上报App定位到5名被困人员,救援队伍15分钟内就将他们救出;社区防灾演练参与率从原来的30%提升到90%,孩子们能熟练说出应急包的物品清单,老人们也知道洪水来临时要往“地势高、有避难标识”的地方跑;改造后的抗震防洪民居经受住了暴雨考验,一楼没有再出现积水,李奶奶终于重新搬回了家。
“以前一听到天气预报说有暴雨,我就整夜睡不着;现在有了预警,广播一响就知道该怎么做,心里踏实多了。”李奶奶站在自家加固后的房门前,笑着对苏晓说,“我还把《家庭防灾手册》给邻居们都抄了一份,大家一起做好准备,就不怕灾害了。”
离开那天,智慧预警平台的屏幕上显示着实时监测数据,各项指标均处于安全范围;社区广场的防灾科普馆里,孩子们正在VR设备前体验“台风逃生”,脸上带着认真的神情;应急医疗站的工作人员仍在培训新一批应急救护员,手把手教他们操作急救设备。赵峰和居民们都来送行,他们给联盟带来了一份《防灾减灾成效报告》和一件签名的应急马甲:“这是我们守护家园的‘军功章’,感谢联盟让我们有了‘智慧盔甲’,以后再面对灾害,我们再也不怕了!”
装甲车驶离防灾减灾智慧枢纽时,林野回头看了一眼——夕阳下的街道整洁有序,应急标识在余晖中格外醒目,居民们在广场上悠闲地散步,孩子们拿着防灾科普手册互相提问;老城区的房屋墙面已重新粉刷,去年洪水留下的痕迹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生机的绿植。他知道,这里的“智慧防灾”已不仅是一套系统,更是一种“安心”的生活方式,让居民从“怕灾害”变成“会应对”,未来,会有更多据点复制这种模式,让每一座城市、每一个社区都能从容面对自然挑战,守护好每一个家园。
“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阿凯握着方向盘,笑着问。林野打开联盟地图,指了指南部的一个“乡村振兴智慧示范”据点:“那里是联盟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区域,却面临‘产业弱、人才少、设施差’的问题。需要我们帮忙搭建‘智慧产业+数字服务+生态宜居’体系,让乡村既‘有产业’,又‘有人才’,更‘有颜值’,实现‘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
苏晓从背包里拿出“乡村振兴健康指南”:“我来为据点建设‘乡村智慧健康站’,配备远程诊疗设备和健康监测仪,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门诊;同时开展‘健康乡村’活动,教大家科学养生、预防慢性病,还会培训乡村医生使用智能设备,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另外,在村庄周边建设‘生态健身步道’,搭配休闲凉亭,让村民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享受乡村美景。”
老吴则拿出“乡村振兴方案”:“我们搭建‘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为农田安装墒情传感器、虫情测报灯,村民通过手机就能查看土壤湿度、防治病虫害,同时对接电商平台,实现‘农田到餐桌’的直连,提高农产品收益;建设‘乡村数字服务中心’,提供社保办理、快递收发、技能培训等服务,解决村民‘办事难’的问题;同时改造村庄基础设施,铺设污水管网、安装太阳能路灯,让乡村既‘智慧’又‘宜居’。”
装甲车在通往南部的公路上行驶,窗外的城市景观渐渐变成乡村田野。林野打开收音机,里面传来联盟各基地的消息——防灾减灾智慧枢纽的预警平台成功预警了一次强降雨,无一人受灾;高原生态治理据点的牧民通过电商卖出了第一批有机牛羊肉;生物多样性保护据点的黑颈鹤数量突破20只,每一个消息都让人振奋。
“你听,”苏晓指着收音机,眼里闪着微光,“从防灾减灾到乡村振兴,我们的文明正在用科技点亮每一个角落,用行动让每一个家园都充满希望。”林野点点头,握紧了手里的应急马甲——这件橙色的马甲上,密密麻麻的签名是居民们对“安全”的期盼,也是联盟“守护家园”理念的生动实践。他知道,这趟“烬土行”还在继续,文明的发展与振兴之路还很长,但只要坚持“科技赋能、以人为本、安全为基”,人类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建设出一个更安全、更繁荣、更美好的家园,让文明的火种永远燃烧,书写出人类与家园共生共荣、永续发展的壮丽史诗。
装甲车继续前行,朝着南部“乡村振兴智慧示范”据点驶去。车顶上的联盟旗帜在风里猎猎作响,像在指引着方向,也像在宣告着——智慧防灾,守护家园,文明的重建之路,正在从“应对风险”走向“创造美好”,开启人类以科技守护安全、以行动建设家园的全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