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脸”刘事件的尘埃落定,如同一次彻底的外科手术,虽然带来了短暂的剧痛,却成功剜去了联军肌体上最大的毒瘤——纪律涣散与山头主义。思想上的初步统一,加上铁腕整肃的军纪,为这支队伍进行更深层次的蜕变扫清了障碍。杨帆和林枫意识到,是时候将松散的联盟,锻造成为一个真正高效、专业的战斗集体了。建立一套集权的指挥体系与统一的后勤保障系统,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然而,这必然触及到各原绺子头领最核心的权益——权力让渡。让他们交出对自己人马的绝对指挥权,接受统一的号令;让他们将赖以生存的粮草弹药交由一个部门管理,这无异于一场静默的革命。专业化建设的必然阵痛,考验着每个人的觉悟和格局。
杨帆和林枫采取了谨慎而坚定的步骤。他们先与杜立三、韩三炮等主要头领进行多次私下沟通,分析当前严峻的敌我形势,阐明分散指挥、各自为战的弊端,强调唯有统一号令、集中力量,才能在日寇日益频繁的“讨伐”中生存壮大。思想的铺垫起到了作用,尤其是杜立三,在经历“疤脸”刘事件后,对杨帆和林枫的眼光与魄力多了几分信服。
关键情节 在联合指挥部扩大会议上正式展开。
1. 指挥体系革新: 杨帆正式提议,成立 “联合参谋部” 。他自任总指挥,杜立三、韩三炮、刘老歪等原头领均为指挥部委员,保留荣誉和参与决策的权力。林枫任政治委员,负责思想教育和监督执行。真正的突破在于下设机构:作战科(负责制定作战计划)、侦察科(负责情报搜集与研判)、通讯科(负责内外联络)、训练科(负责部队军事训练)。这些科室的负责人和成员,不再单纯依据资历和山头,而是 吸纳原各部有特长的人才 。例如,枪法精准、心思缜密的耿青山(“鹞子”)被正式任命为侦察科副科长;几个读过书、脑子活的知青队员进入了作战科和通讯科。
2. 后勤体系统一: 成立 “后勤保障部” ,由心思缜密、公正无私且双手已基本痊愈的王老蔫全权负责。联军所有缴获和自产的粮秣、弹药、被服、药品、资金,全部统一入库,由后勤部管理。建立了严格的 仓库制度 和 物资领取手续 ,各部队按人头、任务量凭条领取,定期核销,从制度上 杜绝浪费和私藏 。王老蔫那本着名的账本,成为了后勤部的“圣经”。
3. 通讯体系完善: 在李文斌不懈努力下,那部缴获的电台终于修复,并能断续接收到外界信号。结合原有的镜光通讯和人力交通站,一个覆盖联军主要活动区域的 初级通讯网络 初步建成,确保了命令能够相对快速、准确地传达。
细节刻画 展现了这一变革的微妙之处。
在 联合参谋部第一次正式沙盘推演 上,讨论攻击一个伪军据点。杜立三习惯性地提出带人正面强攻,韩三炮则想着如何绕后抢物资。作战科新上任的科长(一名原东北军炮兵参谋出身的老兵)则提出了步炮协同、多点牵制的详细方案,并分析了各种可能和风险。起初,杜立三和韩三炮颇不以为然,差点又吵起来。但在林枫的引导和杨帆的支持下,他们第一次 开始学会倾听这些“专业建议” ,虽然听得眉头紧锁,却也不再轻易否定。
王老蔫的后勤部 则开始了精细化管理。他那本宝贝账本 升级为正式的账簿,不仅记录粮食布匹,甚至 每一支枪的编号、磨损情况,每一发子弹的入库和出库,都要求有清晰的下落。起初各部队的军需官叫苦不迭,但当看到物资分配因此变得前所未有的公平时,抱怨声渐渐变成了配合。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自 电台。经过数个日夜的守候,报务员终于捕捉到了抗联总部的特定呼号,并成功进行了短暂联络!虽然信号微弱,断断续续,但他们收到了关于当前抗战形势的分析和中央最新的指示精神!消息传出, 全军振奋!他们不再是孤悬敌后的孤军,他们与全国抗战的洪流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启下 ,一套尽管简陋,却脉络清晰、权责分明的 管理体系开始有效运转。“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支队”这颗曾经分散的沙粒,在思想黏合剂和制度骨架的支撑下,真正开始凝聚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一个强有力的“枢轴”已然成型,它将带动这支焕然一新的武装,去迎接未来更加残酷、也更加波澜壮阔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