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用假目标把敌军飞机引过来,只要击落几十架,那可就是大赚一笔。
所以这两架侦察机他决定暂时放任不管,就看敌人有没有胆量来。
“小田君,我们已经到达目标上空,下面应该就是十里河村了。”
小田闻言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太好了,看来八路军没有在这里布置防空火力,他们可能把防空装备都集中到左云县去了,而且我们好像没被发现。”
“是的,这真是个好消息。”
“七点钟方向地面,发现了目标。”
地面上,一个个充气模型整齐摆放,还有不少工兵在四处走动,看起来正忙得不可开交。
这些模型从近距离看并不逼真,但如果从数千米高空用航拍相机拍摄的话,几乎与实物无异。
“太好了,这一定是八路军的火箭炮阵地,赶快拍照,准备返航。”
他们的目标正是这些火箭炮,再逗留下去风险太大。
赵刚望着天边两个小黑点逐渐远去,又看了看那片假的阵地,若有所思地说:“看来敌人的目标就是我们的火箭炮阵地,防空雷达必须二十四小时轮流开机,一刻也不能松懈。”
“是,政委!”
两个侦察机组带回来的照片不到两个小时就送到了筱冢义男的办公桌上。
“很好,阿部君的效率还是一如既往地高,这么快就找到了目标。”
阿部信郎听后谦逊地答道:“我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而已,在傍晚时分,我们会再进行一次侦查。”
“确保目标仍在原地后,我们才能进行轰炸,但夜间轰炸精度无法保证。”
筱冢义男满意地点点头:“已经非常不错了,我期待你们的好消息,天皇庇佑。”
“天皇庇佑。”
直到傍晚,敌军的飞机始终没有再出现,而十四师团仍旧驻扎在距离十里河村约二十公里外,毫无动静。
在十四师团营地的上空,一架无人机全天候盘旋,即便是夜晚,也依靠红外镜头持续监控。
然而,敌军的侦察机再度现身,只在十里河村上空停留了不到五分钟便返航了。
这让赵刚察觉到了一些异常。
“敌人恐怕要对我们阵地进行夜间轰炸。”
仔细琢磨了许久,赵刚从敌军侦察机异常的行动中得出了这个判断。
敌军航空部队在独立团手上吃了不少亏,如果白天出动轰炸机,那么在第一波侦察结束后,轰炸机群就应该出现了。
但他等了一整天,也没见敌机踪影。
显然,敌军并不打算在白天展开攻击。
而傍晚侦察机再度出动,这一反常的举动已经暴露了敌人的意图。
最可能的行动方式就是夜间突袭,赵刚因此很快做出了判断。
他立刻拨通了地空导弹连的电话。
“日军极可能于夜间展开空袭,今晚各哨位必须安排人员轮流值守。”
“明白,政委!”
有雷达实时监控,敌军的飞机即便来袭,也能在极远距离就被发现。
通常这种大型目标的探测范围都在70公里左右。
这已为独立团提供了充足的应对时间。
侦察机飞离后,十里河村再次回归寂静。
赵刚也打算早点休息,今天估计没多少时间能合眼了。
凌晨三时,太原机场方向灯火通明,一架架战机、轰炸机从跑道上接连起飞。
不多久,共计六十余架战机完成编队,直扑晋西北方向。
华北地区的陆军航空部队战机数量已大幅减少。
主要是因为损失严重,国内无法及时补充。
毕竟东南亚战场也需要大量战机支援。
这六十多架已是他们四处拼凑才凑齐的。
如果这次任务再失败,短期内第一军都将难以获得空中支援。
帝国不会把宝贵的战机资源投入到这个无底洞中。
因是夜间飞行,日军机群普遍维持在1000米左右的飞行高度。
在没有雷达辅助的年代,夜间飞行本身风险极高。
若非万不得已,他们也不会采用这种方式。
当敌机距离十里河村约80公里时,雷达立刻发出预警。
不到十秒钟,十里河村的夜空便响起了刺耳的防空警报。
听到警报响起的那一刻,赵刚立即从浅眠中惊醒。
“果然来了!”
尖锐的警报声证实了他的判断——日军果然要对十里河村发动夜间空袭。
他迅速穿衣,乘车赶往防空阵地。
六辆红旗-61A型防空导弹车已揭开伪装网,雷达持续运转中。
赵刚走到雷达屏幕前,问道:“现在什么情况?”
“报告政委,我们五分钟后发现日军机群,目标来自东南方向,应是太原起飞的飞机。”
“数量约65架,飞行速度190公里每小时,高度1000米,根据信号特征判断,应为日军轰炸机群。”
赵刚微微点头,神情严肃地说道:“先把他们放进射程,一架也不能放走。”
就在这时,一名军官快步跑来,汇报突发敌情。
“报告政委,第十四师团方向出现异常,其地面部队已出动,全部乘坐卡车朝我方推进。”
赵刚眼神一沉。
日军这是空地协同作战,地面部队发起进攻,能吸引我军注意力,为轰炸机争取机会。
而空袭过后,十里河村必陷入混乱,他们便可趁夜突袭,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不得不说,小鬼子的如意算盘打得挺响,却不知这正是他设下的圈套。
“命令火箭炮二营,把敌人放近再打,最大限度杀伤其有生力量,减轻左云方向的压力。”
“通知前线阵地,务必死守,一个鬼子都不准放进村。”
“是,政委。”
独立团新兵数量增加,对夜战并不熟悉。
而且夜战会削弱独立团火力优势的发挥。
因此一直以来,独立团都在尽量避免夜间作战。
但这一次,他们必须面对敌人的压力,也正好借这次机会锻炼部队实战能力。
“嗨呀股,快快前进!”
第十四师团的精锐先头部队乘卡车沿公路快速推进,作为垫后的第一一三师团则只能跑步前进,动作稍慢就会被军官训斥。
两万余人沿着公路前行,虽行军紧张,但纪律严明,未出现明显混乱。
“轰轰轰……”
十分钟后,远方天际传来阵阵引擎轰鸣声,所有日军队士兵忍不住抬头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