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计划如同一台巨大的搅拌机,不仅重塑了帝国的经济和军事格局,也深刻地改变了亿万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一场自上而下,又由下至上的社会变革,正在大夏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悄然发生。
最显着的变化,来自于“九纵九横”战略带来的时空压缩。
过去,从帝国北疆的朔州到南疆的崖州,乘坐最快的火车也需要半个多月。而如今,随着第一条贯穿南北的京崖高速铁路通车,这个时间被缩短到了惊人的三十六个小时。人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帝国原来“这么小”。
在天京西站,崭新的“复兴号”动车组如白色长龙般静卧在站台。流线型的车身,宽敞明亮的车厢,舒适的座椅,以及由身着统一制服、面带微笑的乘务员提供的周到服务,都让第一次乘坐的旅客们惊叹不已。
家住南都的商人王德发,过去去天京谈生意,路上就要耗费三四天,舟车劳顿。现在,他早上在南都吃了碗鸭血粉丝汤,登上高铁,晚上就能在北京的烤鸭店里和客户推杯换盏。
“这哪里是火车,这简直是贴地飞行啊!”他一边享受着车上提供的免费茶水,一边对邻座的乘客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天京遥远,是皇城根儿,现在感觉就像是隔壁城市。以后我每个月都得来几趟,商机多啊!”
交通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物资和信息的流动。地域隔阂被打破,不同地区的文化开始加速交融。北方的豪放与南方的婉约,西部的粗犷与东部的精致,在频繁的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一种前所未有的、统一的“大夏帝国国民”身份认同感,在人们心中迅速形成。
如果说铁路是连接帝国的大动脉,那么在“航空立国”战略下,遍地开花的机场和日益繁忙的航线,则为帝国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随着各省航空公司的成立和1000架“空客1型”客机(布里斯托尔167 型螺旋桨客机)的陆续交付,机票价格变得越来越亲民。坐飞机,不再是少数达官贵人才能享受的特权。
在汉州大学,放暑假的学生们,讨论的话题不再是抢购难买的火车票,而是结伴去哪个城市旅行。
“我们去西州的沙海城吧!听说那里的星空特别美!”
“我想去东海省的碧波岛,可以体验一下潜水和冲浪!”
“还是去天京吧,我想去看看故宫和国家博物馆,感受一下帝国的历史底蕴!”
年轻一代,在优渥的物质生活中长大,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他们通过旅行认识祖国,通过日益普及的电视和广播了解世界,他们的梦想,不再局限于继承父辈的田地或工作,而是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场变革同样深刻地影响着女性的地位。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就业岗位被创造出来,许多女性走出了家庭,进入工厂、商场、公司,成为了新时代的职业女性。她们经济独立,思想解放,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在东都,帝国最大的纺织服装基地,超过六成的产业工人是女性。她们不仅用灵巧的双手为帝国创造着财富,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帝国政府顺势出台了《妇女权益保障法》,从法律层面保障女性在就业、教育、婚姻等方面的平等权利。
当然,剧烈的社会变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了“新市民”。他们为城市带来了劳动力,但也给城市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各大城市开始出现“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化,如何管理好急剧膨胀的城市,成为了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新课题。
财富的快速积累,也让一部分人开始迷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风气在一些富裕阶层中抬头,与帝国一直倡导的勤劳奋斗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
王昊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潜在的问题。他一方面指示内阁,加紧研究和出台应对策略,如启动大规模的“安居工程”为新市民提供廉价住房,扩大城市教育和医疗投入等。
另一方面,他授意帝国的宣传和文化部门,大力弘扬正面的价值观。
于是,一部名为《龙腾年代》的电视连续剧,在帝国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该剧以“五年计划”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来自不同阶层的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通过不懈奋斗,实现个人梦想,并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故事。
剧中的角色,有投身“九纵九横”建设的青年工程师,有带领乡亲们搞机械化致富的农村干部,有在股市中抓住机遇又回归实业的民营企业家,还有在科研所里默默奉献的科学家……
这部剧制作精良,情节感人,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正能量,一经播出,便立刻引爆了收视率,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无数人从剧中人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奋斗的共鸣。
通过这种春风化雨的方式,王昊巧妙地引导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确保帝国这艘巨轮在高速航行的同时,不会偏离正确的航道。
新时代的脉搏,在高铁的呼啸中,在工厂的轰鸣里,在课堂的琅琅书声中,在每一个为梦想而奋斗的大夏人心中,强劲地跳动着。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时代,但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正在亲身参与并见证着一个伟大帝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