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六年(1206)春,中都城杨柳初绿,杏花如雪。十六岁的耶律楚材身着素色儒衫,随着人流步入皇宫承天门。今日是殿试之日,这个曾经名动京师的神童,即将迎来人生最重要的考验。
崇政殿内,金章宗完颜璟端坐龙椅,两旁文武肃立。当读到耶律楚材的试卷时,章宗不禁坐直了身子。策问题为《问治国之本》,楚材的答卷开篇便语出惊人:
治国之本,在得民心。得民心之本,在察民隐。今州县之吏,以苛察为明,以征收为功,而不知民力已竭,如竭泽而渔,终无鱼可得...
章宗抬眼望向殿下那个身形清瘦的少年:耶律楚材,朕闻你言民力已竭,可有实据?
楚材从容应答:臣观中都城外,春耕之时,田野多荒。问之,则曰壮者从军,老者输粮。此非民力已竭之证乎?昔管仲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今仓廪日虚,而求民知礼节,犹缘木求鱼也。
这番对答让满朝震动。更令人惊讶的是,当问及边防时,楚材竟对北方蒙古各部了如指掌:
克烈部王汗与札木合结盟,乃蛮部太阳汗据阿尔泰山,孛儿只斤部铁木真统一漠北,称成吉思汗。此三者势同鼎足,然以铁木真最为雄才大略,他日必为边患。
章宗惊叹:卿年未弱冠,何以知塞外事如此详尽?
楚材答:家父在世时常言:不知己不知彼,必败无疑。故臣自习读经史之余,必寻商旅问塞外情势。
殿试结束,章宗亲点楚材为甲科进士,特授开州同知。诏书下达那日,耶律府门庭若市。然而楚材却避开喧闹,独自来到祖父墓前焚香告祭:
孙儿今日得偿祖父夙愿,然乱世已见端倪。他日若遇明主,必当以天下苍生为念,不敢负祖父教诲。
赴任开州前,楚材特意绕道西山,观察北方地形。站在居庸关城楼上,他远眺塞外,隐约感到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开州任上,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同知展现出了非凡的治政才能。他首先清查田亩,发现全州竟有三分之一的田地挂在权贵名下逃避赋税。州中同僚劝他:此乃积年旧弊,何必招惹是非?
楚材正色道:小民负重,豪强逃税,此乃取乱之道。他顶住压力,重新丈量田亩,合理分摊赋税,使普通农户负担大减。又设立义仓,丰年储粮,荒年放赈,深得百姓爱戴。
然而就在楚材准备大展拳脚之时,北方的风暴终于来临。
大安三年(1211)秋,成吉思汗亲率十万铁骑南下。蒙古军突破乌沙堡,野狐岭一战歼灭金军三十万,兵锋直指中都。
这日楚材正在开州处理公务,忽见北方烟尘蔽天,溃兵如潮水般涌来。他立即下令紧闭城门,组织乡勇上城防守。当夜,快马传来圣旨:命耶律楚材即刻返京,协助防守中都。
楚材将开州政务托付给通判,只带一仆一骑,连夜北上。沿途所见,触目惊心:村庄焚毁,尸横遍野,难民扶老携幼向南逃难。一位老农跪在路旁,怀中抱着饿死的孙儿,目光呆滞。楚材下马,将随身干粮尽数相赠,老人却茫然不接,只是喃喃:全死了...全死了...
回到中都时,这座昔日繁华的帝都已是风声鹤唳。城墙上的守军面色惶惶,城内粮价飞涨,富户纷纷南逃。楚材被任命为城东南壁防御使,负责一段三里的城墙防务。
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纪。当时有官兵趁乱抢劫民宅,楚材当场处斩三人,悬首城门。又打开官仓,定量配给粮食,稳定民心。每晚他必亲自巡城,与守城士卒同食同寝。
十月的一个黎明,蒙古骑兵如潮水般涌至城下。楚材站在箭楼上,但见旌旗蔽空,日色为之昏暗。蒙古军阵中牛角号声连绵不绝,投石机抛出巨石,砸在城墙上地动山摇。
最惨烈的是护城河争夺战。蒙古兵驱赶俘虏填河,守军不忍放箭。楚材咬牙下令:放箭!随后闭目长叹:杀一人而救百人,此不得已之罪,楚材他日当以死谢之。
当夜,他在城头借着火光写下诗句:
旌旗蔽空日色昏,鼓角连营夜不眠。
最是伤心黎庶苦,尸横遍野泣杜鹃。
将军空有擎天志,壮士难驱塞外烟。
安得长戈挥北斗,一扫妖氛见青天。
围城进入第二十天,城中存粮将尽。起初还有粥棚施粥,后来只能分发麸皮。楚材散尽家财,从黑市购粮赈济,然而面对数十万饥民,不过是杯水车薪。
最惨痛的一幕发生在他防区内的广济仓。那日清晨,守军发现一对母子饿死在粮仓外,母亲怀中还紧紧抱着已经僵硬的婴儿,手指抠进了仓门的缝隙。楚材闻讯赶来,目睹此景,踉跄后退,一口鲜血喷在官袍上。
开仓!他嘶声下令。
大人,这是军粮啊!仓官跪地哀求。
百姓死尽,要军粮何用?开仓!楚材拔出佩剑,亲手劈开仓锁。
饥民如潮水般涌来,楚材站在粮堆上高呼:老少妇孺在前,青壮在后!有抢夺者,格杀勿论!在他的震慑下,放粮秩序井然。然而这点粮食,也只够全城百姓支撑三日。
围城第三十五天,城中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楚材夜巡时,在一个破庙外闻到肉香,进去只见几个饥民正在分食尸体。见到官员,他们惊恐跪地,却仍紧紧抓着手中的肉块。
楚材默然良久,解下自己的佩刀:拿去换些粮食吧。转身离去时,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青年,竟已生出几缕白发。
次日,转机终于来临。蒙古军因久攻不下,加之天气转寒,粮草不济,决定撤军。当探马报告蒙古军拔营北归时,全城军民喜极而泣。
楚材却独自登上城楼,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写下《战后感怀》:
烽火连天白日阴,孤城困守泪沾襟。
饥民饿殍填沟壑,壮士骷髅作杵砧。
但见王师传捷报,谁闻闾巷有哀音?
他年若掌经纶手,必使苍生免陆沉。
这场围城之战,在耶律楚材心中深深埋下了止杀安民的种子。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深刻认识到,再坚固的城池,再英勇的守军,在战火面前都难以保全百姓。
解围后,楚材辞去官职,闭门读书。但他读的不再是科举时文,而是《道德经》、《金刚经》,还有祖父留下的《孙子兵法》。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战乱?如何才能让天下苍生免受兵戈之苦?
一天夜里,他梦见自己站在无边无际的尸山血海中,耳边回荡着百姓的哀嚎。惊醒后,他点亮油灯,在书案上写下八个大字:以杀止杀,以战止战。
这个理想,要等到二十年后,当他站在成吉思汗面前时,才有了实现的机会。而此刻,中都城外的烽火,只是他漫长人生道路上第一场,也是最深刻的一场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