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大夏王朝在明君治理下已历二十载,国泰民安,四海承平。
太子杨夏年方十八,已成长为一个文韬武略、仁德宽厚、深受朝野爱戴的英明储君他不仅将父母开创的基业治理得井井有条,更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展现出青出于蓝的潜力。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间亦难免悲欢离合。
一直居住在古墓、深受众人敬爱的孙婆婆,在某个平静的秋日,于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高寿。
她的离去,让李莫愁、杨康乃至已即帝位的杨夏都深感悲痛。
孙婆婆一生善良,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古墓和她们师徒几人,她的逝世,仿佛也带走了一个时代。
孙婆婆的葬礼简单而庄重,依古墓习俗进行。
葬礼之后,李莫愁与杨康看着已然能够独当一面、将帝国打理得蒸蒸日上的长子杨夏,心中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退隐古墓,陪伴至亲
在杨夏二十岁生辰过后不久的一次大朝会上,李莫愁与杨康共同宣布,将帝位禅让于太子杨夏。
此举虽出乎部分朝臣意料,但见新君贤明,二圣态度坚决,且此举符合“禅让”古制,上下便也欣然接受。
盛大的禅让典礼后,杨夏正式登基,成为大夏新帝,改元“开元”,寓意开启新的太平盛世。
褪下龙袍,换回素衣,李莫愁与杨康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们没有留恋繁华的临安,而是带着简单的行囊,悄然回到了终南山,那个一切开始的地方——活死人墓。
如今的古墓,与二十年前相比,已大不相同。
在林素问、小龙女以及李莫愁杨康多年来的支持下,古墓派真正实现了开枝散叶。
古墓深处,依旧是林素问和小龙女清修的内院,保持着原有的清幽。
而原本空旷的外围区域,则经过巧妙开拓,形成了数个功能不同的“外院”。
有专供弟子习武练功的“演武院”,有存放典籍、供弟子研读的“藏书院”,还有处理门派日常事务的“执事院”等。
外院弟子已有百余人,皆是经过严格筛选、心性根骨上佳的少年男女。
他们在此修习古墓派武功,研读典籍,秩序井然。
时常可见白衣弟子在林中习剑,或于石壁前静坐悟道,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龙女作为实际上的掌门人(林素问已基本不管事),将门派管理得井井有条,她清冷的气质中多了几分宗师风范。
李莫愁和杨康的归来,让林素问古井无波的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
师徒三代再次团聚于古墓,虽然孙婆婆已逝,令人伤感,但这份历经风雨后的相守,更显珍贵。
李莫愁和杨康每日陪伴师傅说话,与小龙女探讨武学,偶尔也会指点一下外院那些充满朝气的年轻弟子,生活平静而充实。
他们的到来,最开心的莫过于小儿子杨过。
此时杨过已年满十六,长得俊秀非凡,眉宇间既有杨康的洒脱,又有李莫愁的清逸,更兼一份古墓蕴养出的灵慧之气。
他的武功尽得林素问和小龙女真传,已是年轻一辈中的翘楚,性子却依旧是那般随性不羁,活泼跳脱。
这一日,杨过向父母、师祖和师姐提出,要独自下山,闯荡江湖,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
李莫愁和杨康虽有不舍,但深知雏鹰终须离巢,且对儿子的武功人品亦有信心,便应允了。
林素问只淡淡叮嘱了一句:“守住本心,莫负古墓之名。”
小龙女则默默为他准备了些许银两和应急丹药。
于是,十六岁的杨过,背负长剑,怀揣着对江湖的无限憧憬,离开了古墓,踏入了那纷繁复杂的万丈红尘。
他并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爱恨情仇、机缘巧合。
他将会遇见那个骄纵又美丽的少女郭芙,将会卷入父辈未尽的恩怨……属于神雕大侠杨过的传奇,即将拉开序幕。
而活死人墓中,李莫愁与杨康,则真正过上了他们期盼已久的平静生活。
他们携手看终南山的云起云落,回忆着过往的峥嵘岁月,守护着师傅,关注着远方儿女的动向。
他们的故事,似乎已告一段落,但由他们开创的时代和血脉,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新的篇章。
江湖,永远不乏新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