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凌川缓缓抬起眼皮,长睫在眼下投出一小片浅淡的阴影,目光却像寒冬腊月里冻透的湖水,冷得不带半分波澜,却又锐利得能穿透人心。
他先落在母亲林婉怡身上——她还僵站在原地,胸口因方才的激动剧烈起伏,鬓角的碎发被汗水濡湿,贴在泛着红的脸颊上,眼底满是不甘与急切,像一头被激怒却找不到突破口的困兽;接着,视线扫过会议桌旁的董事们,将那些各异的神情一一收进眼底:有人紧锁眉头,指节无意识地叩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眼底藏着对集团未来的真切担忧;有人端着温热的青瓷茶杯,指尖反复摩挲着杯沿的缠枝纹,目光在傅凌川与林婉怡之间游移,显然还在观望,想等局势明朗再选边站队;还有几个常年与林婉怡交好的元老,嘴角噙着若有似无的笑意,眼神里藏不住几分幸灾乐祸,仿佛正等着看这位年轻继承人如何在质疑声中下不来台。
他没有立刻开口反驳,只是伸出修长的手指,指节分明,轻轻捏住桌角那份装订得一丝不苟的分析报告——封面的铜版纸在水晶灯的映照下泛着细腻的光泽,“傅氏集团产业转型可行性分析”几个烫金大字格外醒目,边缘还印着他专属的私人印章。
指尖微微用力,将报告往前一推,纸张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摩擦出“沙沙”的细微声响,像春蚕啃食桑叶,最终稳稳停在会议桌中央,像一枚无声的战书,静静等待着回应。
“根基?”沉默了足足五秒后,他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像带着穿透力的冰棱,瞬间刺破了会议室里凝滞得几乎能拧出水的空气,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连坐在最后排的年轻助理都听得一清二楚。
他微微挑眉,右眉梢向上扬起一个极淡的弧度,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反问,像在叩问在场所有人的认知:“如果所谓的根基,是建立在政策持续收紧、三四线城市地产市场早在两年前就已饱和,以及未来十年大概率会被智能化建筑技术彻底淘汰的传统施工模式之上,那这根基,不过是一推就倒的沙土之台,风一吹就散,雨一淋就塌,根本撑不起傅氏的未来。”
话音刚落,他从主位上站起身,黑色西裤线条笔直,将他挺拔的身形衬得愈发修长,每一步都走得沉稳有力,意大利手工皮鞋踩在厚厚的羊毛地毯上,没有多余的声响,却自带一种不容忽视的气场,像即将出征的将领,每一步都踏在人心上。
走到投影幕布前,他抬手按下遥控器,幕布上瞬间亮起两张对比鲜明的图表——左侧是未来五年国家产业升级战略规划的重点领域图谱,背景是淡蓝色的科技感底纹,“高端精密制造”“人工智能基础研发”“绿色建筑技术”等关键词用醒目的红色加粗标注出来,像一道道鲜红的警示;右侧则是竞争对手近三年在核心技术上的投入金额与专利数量折线图,那条陡峭上扬的红色曲线,像一记无声的警钟,刺得人眼睛发紧,连常年看报表的老财务都忍不住皱起了眉。
“各位请看,”他的指尖落在幕布左侧,指甲修剪得干净整齐,在幕布上划出一道清晰的轨迹,“这是上周三发改委刚在官网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里面明确提到,传统地产项目的信贷支持将持续缩减,今年的额度比去年减少了18%,而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补贴力度会提升20%,这是政策的大方向,我们逆不了;再看这边,”指尖稳稳移向右侧图表,在曲线最陡峭的地方点了点,“这是A集团上个月在行业峰会上公布的智能建造实验室进展,他们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已经能将施工成本降低15%,工期缩短三分之一,上个月刚签下了一个十亿元的订单。”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全场,语气里多了几分凝重,像在提醒所有人即将到来的危机:“我们守着那些利润越来越薄、资金回笼越来越慢、政策风险越来越高的老项目不放,看似握着眼前的这点利润,实则是在一点点消耗傅氏几十年积累的家底,是在透支未来——固步自封,只会让我们在下一轮行业洗牌中,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抢占市场,最后彻底出局。”
说完,他按下遥控器切换页面,屏幕上立刻跳出高端制造事业部的技术路线图与研发中心的人才架构表——从德国进口核心设备的采购计划表,到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签订的合作协议扫描件,再到从硅谷引进的三位海外技术专家的简历,每一项都标注得详细具体,连设备的交货时间、专家的到岗日期都写得一清二楚。
“高端制造能打通我们从特种建材生产到智能施工的完整产业链,让我们不再依赖外部供应商,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而人工智能基础科研,是为了抢占未来十年的技术制高点,让傅氏能从行业的‘跟跑者’变成‘领跑者’,不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他的声音渐渐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力量,像在描绘一幅清晰可见的未来蓝图,“这些投入,短期看确实是看不见回报的‘无底洞’,可能一两年都见不到利润,但长期看,是傅氏能否活下去、能否活得比别人好的唯一生路,没有第二条选择。”
全程他没有歇斯底里地争辩,没有拍桌子瞪眼,没有用“傅家继承人”的身份压人,更没有意气用事地指责谁。只是用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据、环环相扣的严密逻辑,以及远超在场所有人的行业
会议室内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一清二楚,连空气都仿佛凝固成了沉甸甸的实质,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
那些方才还偷偷用眼神交换意见、手指在桌下轻轻敲击桌面、准备起身附和林婉怡的董事们,在傅凌川这番有理有据、气势逼人的陈述下,一个个像被按下了静音键,纷纷垂下眼睫,彻底噤声。
有人悄悄攥紧了手里的钢笔,金属笔杆硌得指节泛白,却浑然不觉;有人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滚烫的茶水滑过喉咙,竟没尝出半分温度——他们这才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这位年轻的继承人,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跟在长辈身后听训、偶尔还会因紧张攥紧袖口、可以被随意拿捏或质疑的毛头小子。
他的羽翼早已丰满,每一根羽毛都透着坚韧,足以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商业天空;爪牙也已磨利,锋芒藏在沉稳的表象下,足以应对任何质疑与挑战,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股不容侵犯的强者气场。
林婉怡僵在原地,高跟鞋的鞋跟深深嵌进地毯的纹路里,目光死死盯着儿子那与她记忆中截然不同的侧影——他脊背挺得笔直,像一株生长在悬崖峭壁上、历经风雨却始终不弯的青松,没有半分妥协的弧度;侧脸线条冷硬而流畅,下颌线绷得紧实,眉宇间满是掌控全局的笃定与强大,连说话时的语气都带着不容置喙的决断,没有丝毫犹豫。
一股复杂的情绪猛地涌上她的心头,像是打翻了装满五味的瓷瓶,搅得她心口发闷:有自己坚持的传统路线被彻底驳斥的挫败,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无力又憋屈;有作为集团元老、母亲的双重权威被挑战的愤怒,指尖攥得发颤;还有一丝连她自己都不愿承认、甚至不敢细想的陌生与茫然——她忽然发现,自己似乎……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轻易掌控这个儿子了。
记忆里那个会在雨天扑进她怀里撒娇、会在做重要决定前皱着眉征询她意见的少年,早已在她看不见的日夜里悄然长大,长成了一个她既熟悉又陌生的、能独当一面的强者,再也不需要她的“庇护”了。
这场没有硝烟却处处是交锋的会议,最终以一种所有人都未曾预料的方式落下帷幕——没有激烈的争吵,没有僵持的对峙,却比任何一次正面冲突都更有冲击力,成了傅凌川在傅氏集团内部真正确立绝对权威的标志性事件。
自此之后,他推行的每一项改革措施,从高端制造事业部的设备采购,到人工智能研发中心的人才招聘,再到传统部门的人员精简,再也没有人敢公开提出反对;那些曾暗藏在茶水间的窃窃私语、董事们私下里的质疑与阻力,也都在他雷厉风行的执行力下,像晨雾遇到朝阳般烟消云散。
傅氏这艘在商海中航行多年、曾因路线分歧略显迟滞的商业巨轮,终于彻底交到了他的手中。
在他的掌舵下,巨轮缓缓调转航向,船舵转动时发出沉稳的“嘎吱”声,像是在宣告新时代的到来;接着,风帆高高扬起,迎着行业变革的风,朝着高端制造与人工智能那片更具挑战、也更具想象空间的新海域,全速前进,在碧波万顷的商海中,留下一道坚定而有力的航迹,远远望去,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