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李二狗和村正王老栓近一个月的奔走游说,磕磕绊绊中,筹集办村塾的款项和物资总算勉强达到了一个最低标准。虽然距离请一位学问多好的先生还差得远,但至少能请来一位年轻的、愿意来乡下教学的童生了。
王老栓托了好几层关系,终于从邻镇请来了一位姓孙的年轻秀才。孙秀才约莫二十出头,家境贫寒,科举之路不顺,这才愿意来小河村这等偏僻地方教书,束修要求也不高,包吃住就行。
消息传来,村里支持办塾的人都松了口气,尤其是那些已经出了钱粮的人家,更是满怀期待。
李二狗更是忙碌起来。他承诺的课桌椅还没做完,只得拉着赵四没日没夜地赶工。又忙着将村东头那间废弃已久的祠堂打扫出来,作为临时学堂。屋顶漏雨的地方要补,墙壁要重新粉刷,窗户要糊新纸……虽然简陋,但总要像个样子。
孙秀才到的这天,几乎半个村子的人都出来看热闹。只见一个穿着洗得发白长衫、背着简单书篓的年轻人,在王老栓的陪同下,有些拘谨地走进了村子。
李二狗连忙迎上去,恭敬行礼:“孙先生一路辛苦,快请屋里坐。”
孙秀才打量着眼前这个看起来比自己还年轻、却显然是村里重要人物的后生,也连忙还礼:“不敢当,李兄有礼了。”
将孙秀才安顿在村正家暂时住下后,李二狗又带着他参观了打扫出来的祠堂学堂和已经做好的十几套崭新的课桌椅。
孙秀才看着虽然简陋却干净整齐的学堂,以及那些做工略显粗糙但结实耐用的桌椅,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感动。他没想到在这等穷乡僻壤,村民们对办学竟有如此诚意和行动力。
“有劳李兄和各位乡亲费心了。”孙秀才拱手道,语气真诚了许多。
“先生客气了,以后村里这些顽童,还要多多仰仗先生教诲。”李二狗笑道。
开学定在三天后。消息传开,村里有适龄孩子的人家都动了起来。有的给孩子赶制新衣(虽然只是补丁少点的旧衣),有的准备拜师礼(几个鸡蛋、一捆青菜之类)。
小丫更是兴奋得好几天没睡好觉,把她那本《千字文》翻了又翻,把自己最好的一件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开学那天,祠堂门口罕见地围满了人。十几个年龄不一、穿着各异的孩子,被家长领着,怯生生又好奇地站在院子里,等着拜见先生。有的孩子还拖着鼻涕,有的光着脚丫,但眼睛里都闪烁着对未知学堂的好奇光芒。
王老栓作为村正,简单说了几句勉励的话。李二狗作为主要出资人,也被推出来讲两句。他看着下面那些稚嫩的面孔,心中感慨,只简单道:“孩子们,好好跟孙先生学认字,学道理。读了书,明事理,将来才能有出息,不让爹娘再吃苦。”
然后便是简单的拜师仪式。孩子们在王老栓和李二狗的带领下,向端坐在上的孙秀才鞠躬行礼。孙秀才也起身还礼,说了一些“有教无类”、“必当尽心”的场面话。
仪式结束后,孩子们叽叽喳喳地涌进学堂,好奇地摸着崭新的桌椅,闻着空气中墨汁和木头混合的奇特味道。孙秀才拿起戒尺,轻轻敲了敲桌面,学堂里渐渐安静下来。
第一堂课,从最简单的“天地人”开始。朗朗的读书声从祠堂里传出来,飘荡在小河村的上空,显得格外新鲜又充满希望。
很多村民没有离开,就聚在学堂外面,听着里面的动静,脸上露出欣慰又复杂的表情。他们或许还不完全明白读书的意义,但他们知道,这是一件好事,是一件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李二狗站在人群后面,看着学堂里小丫挺得笔直的背影和认真听讲的侧脸,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件事,他做成了。虽然艰难,虽然只是开始,但他为小丫,也为小河村的未来,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他知道,从今天起,小河村有些东西,开始变得不一样了。而这些改变,正是他一步步努力,所带来的。
未来的路还很长,学堂会面临很多困难,先生可能留不长,孩子们可能坚持不下去……但至少,希望的火种已经点燃。
他转身离开,脚步轻快而坚定。家里还有一堆活计等着他,地要浇,牲口要喂,点心要琢磨新花样……生活依旧忙碌充实,但他的肩上,似乎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