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协理宫务与教养胤禛的忙碌中悄然滑过。胤禛在清悦“寓教于乐”的熏陶下,不仅功课未落下,眼界和思维也明显比同龄皇子更为活络,偶尔在康熙面前答话时,那份超出年龄的条理和偶尔迸发的奇思妙想,常令皇帝眼中闪过惊喜。清悦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欣慰之余,也更加谨慎,绝不居功,对外只道是皇上和贵妃教导有方,胤禛自己肯用功。
这日,前朝传来消息,康熙皇帝欲于开春后南巡,视察河工,体察民情,并祭拜孔庙。此等国家大事,本与深宫后苑无甚干系,但随行人员的名单,却牵动着无数后宫妃嫔的心。能伴随圣驾南巡,不仅是无上荣宠,更是亲近皇帝、巩固地位的绝佳机会。
一时间,后宫暗流涌动。各位有子嗣、有地位的妃嫔各显神通,或委婉向皇帝表达关切,或通过娘家势力递话,都想在这份名单上占据一席之地。贵妃佟佳氏作为后宫之首,伴驾南巡几乎板上钉钉,但其余名额有限,竞争异常激烈。
永和宫内,乌雅夫人有些坐不住了,趁着无人时对清悦低语:“悦儿,此次南巡,你可有什么打算?若能伴驾,于你、于四阿哥都是极大的好事。”
清悦正在核对一批宫内春季衣料的采买账目,闻言笔尖顿了顿,抬头淡然一笑:“母亲,嫔妾虽有此心,但需量力而行。嫔妾资历尚浅,胤禛年纪又小,且南巡路途遥远,孩子未必适应。强求未必是福。”
她并非不动心,而是清醒。以她目前的地位,在一众资历深厚的妃嫔中并无绝对优势。宜妃、荣妃等人虎视眈眈,她若表现得太急切,反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更何况,胤禛确实年幼,长途跋涉若有闪失,得不偿失。
但她也绝不甘心完全放弃这个机会。南巡,不仅是荣耀,更是一个跳出紫禁城四方天、亲眼见识这个时代、了解民间疾苦、甚至在皇帝心中加深印象的宝贵窗口。
她没有去康熙面前争宠,也没有去贵妃那里求情,而是另辟蹊径。她利用协理六宫之便,更加勤勉地处理事务,尤其关注与南巡相关的后勤保障准备工作。内务府呈报上来的关于车马调度、沿途行宫布置、随行人员物资配给等方案,她都仔细审阅,凭借其出色的统筹规划能力,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既保证了规制,又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让负责此事的官员都暗自佩服。
同时,她在向康熙汇报宫务时,会不着痕迹地提及一些南巡准备工作的进展,语气客观,只陈述事实和自己的改进建议,绝口不提自身诉求。但她会在汇报结束时,以关心皇帝身体为由,轻声提醒一句:“皇上日理万机,南巡路途劳顿,更需保重龙体。嫔妾瞧着内务府准备的御用药材清单,是否再添几味安神固本的?” 或是,“听闻江南春日潮湿,随行侍卫官们的衣物防潮需得格外留意。”
她将这些细节考虑得周全妥帖,处处体现着对皇帝和朝廷大事的关心,而非一己私利。
一日,康熙来永和宫看望胤禛,见清悦案头堆着不少与南巡筹备相关的文书,便随口问了一句:“这些事,你也费心了。”
清悦放下手中的笔,恭敬回道:“能为皇上和娘娘分忧,是嫔妾的本分。只愿一切准备周全,皇上南巡一路顺遂,便是六宫之福了。” 她顿了顿,看着正在一旁安静玩着九连环的胤禛,语气自然地补充道,“胤禛这几日还问起,说皇阿玛要去很远的地方,担心路上辛苦。这孩子,心思重。”
她巧妙地将孩子的关心带出,既展现了胤禛的孝心,又丝毫不提自己。
康熙看着聪慧懂事的儿子,再看向沉稳干练、处处为他着想的清悦,目光柔和了许多。他沉吟片刻,并未多言,逗弄了胤禛一会儿便离开了。
数日后,随驾南巡的后妃名单初步拟定。贵妃佟佳氏自然在列,宜妃、荣妃等几位高位妃嫔也如愿以偿。而在名单末尾,赫然添上了“和嫔乌雅氏”以及“皇四子胤禛”!
旨意传到永和宫,乌雅夫人喜极而泣。清悦心中也是波澜起伏,面上却依旧平静。她跪接旨意,深深叩首。
她知道,自己能入选,并非靠争宠或家世,而是凭借这段时间在宫务中展现出的不可或缺的辅助能力,以及那份不争不抢、却将事情做到极致的沉稳。康熙带上她,更像是带上一个得力的“后勤总管”和一个他颇为看重的皇子的生母。
这次“随行名额”的运作,她胜在了格局和实力。南巡,将是她宫廷生涯的又一个重要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