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并非总是和煦,偶尔也会带来料峭的寒意。就在宫中上下逐渐适应了和妃推行的那套更为有序的运作方式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如同倒春寒般,猛地侵袭了内廷的日常运转——内务府呈报,负责供应宫中部分日常食材、尤其是新鲜蔬果的几大皇商,几乎同时以“今春北方气候异常,作物生长迟缓,运输亦受阻滞”为由,请求大幅削减供应数量,并提高采购价格。
消息传来,尚食局首先慌了神。若蔬果供应短缺,首先影响的便是各宫主位,尤其是太后、皇上、贵妃等人的膳食,稍有不慎,便是大不敬之罪。内务府那边也是一片焦头烂额,仓促间难以找到同等规模、合乎规制的替代供应商。
一时间,宫中流言暗起。有说皇商们联手抬价的,有说背后有朝中大佬指使要给内务府难堪的,甚至还有隐晦提及是否因和妃近来整肃宫务,触动了某些人利益的。承乾宫气氛凝重,贵妃佟佳氏连召内务府总管问话,却也一时拿不出妥善的解决方案。
清悦闻讯,并未立刻表态。她敏锐地察觉到,此事绝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几个皇商同时发难,时机如此巧合,背后定然有更为复杂的纠葛。她没有急于去指责谁或提出具体方案,而是立刻启动了她的信息网络。
她首先通过赵太监等外围眼线,了解这几家皇商近期的动向和背后可能的靠山。同时,她以核查南巡后续开销为由,调阅了内务府近三年与这些皇商往来的账目及契约文书。她将自己关在书房,对着堆积如山的账册和地图,开始进行一场无声的“供应链审计”。
经过一夜不眠不休的梳理比对,清悦发现了几个关键疑点:
其一,这几家皇商主要控制的供应路线,皆集中在直隶及山东北部,而据她之前阅览奏章摘要所知,今年这些地区的春旱情况,远未到导致“大幅减产”、“运输阻滞”的程度。
其二,账目显示,去年宫中曾因类似理由,已小幅提升过对这些皇商的采购价,当时经办此事的内务府官员,与其中两家皇商关系匪浅。
其三,她在地图上发现,京畿附近其实还有几条较小的、由其他商户控制的供应线路,往年因规模或“关系”问题,未能成为主要供应商,但其货品质量记录尚可。
一个大胆的推测在她脑中形成:这更像是一次有预谋的、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渠道垄断进行的“逼宫”,目的或许是进一步抬价,或许是打压内务府中不听话的官员,甚至可能是冲着近来风头正劲的她而来。
次日清晨,清悦顶着微红的眼圈,带着整理好的关键数据和她的分析,求见康熙。
她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猜测,而是将账目比对结果和地域气候信息客观呈现,然后谨慎地提出建议:“皇上,此事蹊跷。据现有信息看,所谓‘气候异常’导致供应短缺,恐不尽不实。眼下当务之急,是保障宫中用度无虞。嫔妾愚见,可双管齐下:一方面,由内务府严正告知现有皇商,必须按契约足量供应,否则按规处置,并追究其夸大灾情、意图抬价之责;另一方面,可立即派人接触京畿其他有资质的小型商户,评估其供应能力,作为备用和制衡。此举或可打破其垄断,迫其就范。”
她顿了顿,补充道:“此外,经此一事,嫔妾以为,宫中日常用度供应,亦需未雨绸缪,不宜过度依赖少数几家。或可考虑建立备用供应商名录,引入些许竞争,方能避免受制于人。”
康熙听着清悦条理清晰、数据支撑有力的汇报,眼中寒光闪烁。他何等精明,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窍。这已不仅仅是后宫用度问题,更触及了官商勾结、盘剥内廷的吏治痼疾。
“好!就依你所言!”康熙当即下令,命内务府依和妃建议立刻执行,并着都察院暗中调查此事背后是否有官员渎职贪墨。
皇帝的雷霆手段之下,那几家皇商见风使舵,很快恢复了正常供应,价格也未能如愿上涨。内务府中两名与皇商过往甚密的官员被彻查罢黜。而清悦提议建立的“备用供应商”机制,也开始悄然筹备。
这场“供应链危机”来得突然,去得也快,但其影响深远。清悦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务实的解决方案,不仅化解了危机,更向康熙乃至前朝部分关注此事的官员,展示了其处理复杂事务的非凡能力。
经此一役,再无人敢小觑这位深居后宫的妃子在实务操作上的老辣与果决。她在皇帝心中“能干顾问”的形象,愈发坚实。而那套注重数据、流程和风险控制的现代管理思维,也再次证明了其在古老帝国肌体上,所能发挥出的惊人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