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将至,年关的气氛如同渐渐弥漫开的寒气,悄然笼罩了整个紫禁城。这是一年中宫廷庶务最为繁杂的时期:祭祀准备、赏赐拟定、宫宴筹备、各宫苑修缮扫尘、宫人年例发放……千头万绪,皆需在年前打理妥当。作为协理六宫的和妃,清悦案头的文书卷宗肉眼可见地增厚,往来请示的太监宫女也络绎不绝。
往年年关,多是贵妃佟佳氏总揽,内务府及各衙门分头忙碌,虽也能应付,但难免忙乱,甚至偶有疏漏。今年,清悦的介入,开始让这种忙乱变得有序起来。
她没有像无头苍蝇般陷入具体事务,而是首先运用其“项目管理”的思维,将年关诸事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她绘制了一张巨大的“年关事务总览图”,将所有待办事项按性质分门别类:祭祀典礼类、赏赐恩典类、宫宴庆典类、宫苑维护类、人员管理类等。每一大类下,又细分子项目,明确主要负责部门、协同单位、关键时间节点和所需资源。
然后,她召集内务府、銮仪卫、营造司等相关衙门的管事太监,召开了一次简明的“年关筹备协调会”。会上,她没有过多寒暄,直接摊开总览图,逐项确认进度,厘清职责边界,协调可能存在的资源冲突。
例如,内务府需准备祭祀用品,而营造司需修缮祭祀场所,清悦便明确要求双方提前对接时间,避免互相干扰;宫宴所需的食材采买与器皿调配,她要求内务府制定统一的调度计划,避免重复运输和浪费;对于各宫苑的年例赏赐发放,她推行了按区域、分批次、凭签领取的流程,避免了往年领取时的拥挤和混乱。
她的指令清晰,要求明确,且凡事有跟进、有反馈。起初,一些积年的老吏还觉得这位和妃娘娘太过较真,但几番下来,发现按她的法子办事,虽然前期规划费些心思,但执行起来顺畅得多,反而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减少了出错背锅的风险,便也渐渐从消极应付转为积极配合。
这日,负责宫宴器皿调配的内务府管事愁眉苦脸地来报,说有一批预备在乾清宫年宴上使用的官窑金边碗碟,在搬运过程中不慎损坏了数套,临时调配已来不及,恐要误事。
若是往年,管事要么想办法隐瞒,要么只能硬着头皮挨罚。但今年,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来请示和妃。
清悦闻报,并未动怒,而是冷静地问道:“损坏了多少?同样规制、能勉强替代的器皿,各宫库房可还有存量?若没有,内务府备用库或是哪位娘娘宫中,是否有暂可不用的同类器皿可供临时借用?”
她一连串的问题,引导着管事去思考解决方案,而非推卸责任。那管事在她的提示下,很快想到,德妃宫中因今年不过大事,有一套类似规制的碗碟封存未用。清悦立刻亲自修书一封,遣人送往德妃处,言辞恳切地说明情况,请求暂借,并承诺年后即刻照原样赔补。
德妃素来与人为善,见清悦亲自来信,又情真意切,便爽快答应了。一场潜在的危机,在清悦高效的资源协调下,消弭于无形。
此事虽小,却在各衙门管事中传开。众人意识到,这位和妃娘娘不仅要求严格,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担当。跟着她办事,只要尽心尽力,即便出了纰漏,也有寻求支持和解决的可能,而非一味被问责。
腊月二十三,小年。宫中各项年关准备已基本就绪,秩序井然,忙而不乱。连一向对清悦心存芥蒂的宜妃,在查看自己宫中的年例赏赐时,发现份例充足,发放及时,也不得不承认,今年这年关,过得比往年都要省心些。
康熙皇帝在听取贵妃关于年节准备的汇报时,听闻各项事务井井有条,尤其是清悦在其中发挥的关键协调作用,龙心甚慰,对贵妃感叹道:“和妃确是干才。往日年关,总觉纷乱,今年倒是清爽了许多。看来,这六宫事务,交予你们,朕可放心了。”
清悦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不仅顺利应对了繁杂的年关琐务,更在实践中进一步确立了自身在宫廷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她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正逐渐被接受和依赖,成为一种新的“惯例”。
这为她在未来掌控更大局面的道路上,铺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