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迭,当紫禁城的屋檐落下第一场细雪时,皇四子胤禛已到了正式入上书房读书的年纪。这意味着他将离开承乾宫相对宽松的启蒙环境,进入一个更为严格、规范的皇家教育体系。每日天不亮便需起身,前往上书房,跟随指定的师傅学习经史子集、满蒙汉文以及骑射武艺,直至日暮方休。
这对清悦而言,是预料之中的一步,却也带来了一丝空落落的感觉。孩子长大了,终究要离开母亲的羽翼,去经历属于自己的风雨。她将这份不舍深深压在心底,更为关注的,是胤禛进入这个微型“官僚机构预备学堂”后,将面临的新的环境和挑战。
上书房并非单纯的学堂,它更像一个浓缩的朝堂,聚集着年龄相仿的皇子以及伴读的宗室子弟、八旗俊彦。这里有严格的尊卑等级,有隐形的竞争较量,更有来自不同母族背景所带来的复杂人际关系。胤禛年纪虽小,但因序齿靠前,且生母已是妃位,无形中便处于一个颇为微妙的位置。
清悦不能像以往那样时刻耳提面命,但她开始以一种更系统的方式,为胤禛构建应对这个新环境的“软性支撑”。她将自己前世所理解的“组织生存法则”与宫廷实际相结合,化入日常的言传身教之中。
她不再仅仅检查胤禛的功课背得熟不熟,字写得好不好,而是会有意无意地问他:
“今日上书房的师傅,讲课风格如何?是严厉些,还是宽和些?”
“与你一同读书的几位小阿哥、小伴读,性子都如何?可与谁投缘?”
“若师傅布置的课业与其他阿哥的理解有出入,你会如何做?”
这些问题,引导着胤禛去观察环境,去分析人性,去思考如何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灵活处理人际关系。
同时,她开始有意识地为胤禛物色、筛选潜在的“班底”苗子。她通过协理宫务之便,留意那些品性端正、家风清正、其子侄在上书房伴读的低阶官员或闲散宗室,偶尔在康熙问起皇子教育时,会不着痕迹地提上一两句某家子弟“听说颇为勤勉懂事”。她深知,一个可靠的核心圈子,需要从小培养默契和信任。
这日,胤禛下学回来,小脸上带着一丝罕见的兴奋。原来,今日骑射课上,他的表现得到了师傅的当众夸奖,连一向严肃的皇长子胤禔都拍了拍他的肩膀。而同为伴读的某个国公之子,却因动作失误,引得众人窃笑,下课后颇为沮丧。
清悦听了,没有单纯地夸奖儿子,而是拉着他的手坐下,轻声问道:“禛儿,师傅夸你,你高兴吗?”
胤禛用力点头。
“那位被笑的伴读,你当时觉得他可怜吗?”
胤禛想了想,又点了点头。
“那如果你是他,你会希望别人怎么做?”
胤禛眨着眼睛,思考了一会儿,小声道:“希望……希望有人能帮帮我,或者至少……不要笑我。”
“是啊。”清悦抚摸着儿子的头,“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存怜悯,方是君子之风。今日你做得很好,得了夸奖。但也要记得,对那位失利的伴读,或许可以找个无人时,悄悄跟他说一句‘下次努力’,这比任何安慰都实在。你要记住,在上书房,你不仅是去读书,也是去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赢得人心。有时候,一份小小的善意,可能在未来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馈。”
她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引导胤禛去换位思考,去体会人情冷暖,并在他心中埋下“与人为善,广结善缘”的种子。这对于一个未来可能深陷权力漩涡的皇子而言,是比任何经典都更为重要的生存智慧。
窗外,雪花无声飘落,覆盖了琉璃碧瓦。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母子二人依偎的身影。清悦知道,从胤禛踏入上书房的那一刻起,她所能直接干预的便越来越少了。她能做的,是在他身后,为他构建一套隐形的“行为准则”和“人际支持系统”,帮助他在这复杂的皇家体系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判断力、领导力和人格魅力。
这并非急于求成的结党营私,而是一场着眼于长远的、关于“人”与“关系”的精心布局。胤禛的成长之路,也是清悦将自己现代管理智慧融入皇子培养实践的深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