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的高地草原,雨季的山洪刚冲过青稞田,旱季残留的冻融痕迹还在设备底座旁清晰可见。凡星设备歪在青尼罗河支流旁,外壳沾着泥浆和冰晶,屏幕亮着“冻融故障+山洪冲击”双红灯。陈凡裹着抗风外套,刚从高地科考车下来,就被一阵夹杂着沙粒的风呛得咳嗽,对讲机里周凯的声音带着喘息:“陈总!设备全坏了!4台被山洪冲歪底座,2台因冻融裂了外壳,埃塞绿能还在奥罗莫族营地喊,说咱们设备漏液污染支流,压坏了‘地母’祭祀的谷物田,长老都要让人把设备推下河!”
赶到阿达玛社区时,场面比想象中更焦灼——五台智能设备半陷在山洪冲过的淤泥里,投口被枯草和碎石堵死,技术人员正用锄头清理周围的泥浆却不敢碰设备(怕加重损坏);几十米外,绿能cEo阿贝贝举着“污染水样瓶”和“枯萎谷物苗”,用奥罗莫语、阿姆哈拉语、英语喊:“大家看!这河水被毒液染成黑色!‘地母’的谷物田被设备压枯,今年会颗粒无收!凡星偷拍咱们的祭祀仪式卖钱,根本不尊重奥罗莫人的信仰!他们就是来骗东非环保援助的!”
人群里的奥罗莫族长老奥莫托握着木质祭祀杖,眉头紧锁——青尼罗河是他们的“生命河”,“地母”祭祀是奥罗莫族最神圣的仪式,谷物田被破坏意味着对神灵的冒犯,需举行三天三夜的“赎罪仪式”;奥罗莫族农民莱马更急,他家的谷物田就在设备旁,最近苗枯了一片,阿贝贝说“是设备毒液渗的”,他红着眼眶摸了摸干瘪的麦穗:“再这样下去,全家冬天都要饿肚子!”华裔农资商王浩攥着账本,他刚用设备积分换了50袋玉米种,怕“污染土”种不出苗,把种子袋紧紧靠在帐篷柱子上。阿贝贝见状更嚣张,偷偷往河水里倒了桶黑色工业染料(假装是设备漏液),还雇人踩枯了祭祀田边缘的谷物(谎称“是设备底座压的”)。
陈凡一眼看穿猫腻:阿贝贝手里的“检测报告”没有埃塞俄比亚标准局(ESI)认证章,“污染水样”里的染料是皮革厂废料,“枯萎谷物”是人为踩枯的;凡星设备早加了“高地冻融防护层”(耐-5c至25c反复冻融),底座用的是“可升降防山洪设计”(山洪来临时自动升高30厘米),还在机身刻了奥罗莫族的谷物图腾,祭祀时段自动开启“地母静音模式”!上周凡星中标亚的斯亚贝巴3个高地社区项目时,埃塞绿能就因“冻融+山洪适配技术不过关”落选,现在是借东非高地生态危机、奥罗莫族信仰搞事。他立刻激活“全球管理(永恒宇宙鸿蒙创世终极级)”和“技术评估(高级)”,解决方案秒速落地:
技术破局
1. 启用“埃塞俄比亚高地冻融山洪模块”:设备底座加液压升降系统(山洪时升高50厘米,防淤泥掩埋)、外壳喷纳米冻融防护层(耐100次冻融循环不裂)、防漏层用青尼罗河专用可降解材质(融入河水48小时完全分解,无任何化学残留),同步加“奥罗莫文化模式”(机身刻谷物图腾,祭祀时段屏幕显示“地母吉祥纹”,噪音≤15分贝),界面加奥罗莫语、阿姆哈拉语、英语、中文;
2. 联系埃塞俄比亚标准局(ESI)+联合国非洲环境规划署(UNEp),现场测河水水质、设备冻融耐受性和防山洪效果,出具东非高地权威报告。
公关反击
1. 调取社区监控,拍阿贝贝手下倒染料、踩枯谷物的画面;
2. 曝埃塞绿能去年因偷排皮革废水污染阿瓦萨湖,被埃塞环保部罚款800万埃塞俄比亚比尔(约13万人民币)的记录(违反《埃塞俄比亚环境保护法》及《东非共同体生态公约》);
3. 找奥莫托长老、莱马、王浩作证(长老换过祭祀用的谷物种子,莱马换过收割镰刀,王浩换过玉米种),邀请亚的斯亚贝巴环保局长、肯尼亚内罗毕环保部代表奥马尔现场见证。
“周凯,从阿瓦萨仓库调冻融山洪模块,走东非高地应急物流,2小时内必须到!”陈凡的声音透过防风扩音器传开,风还在往衣领里灌,“张远,去社区调青尼罗河水位记录和设备运行日志;刘敏,把绿能罚款单、ESI认证翻译成四种语言,发给村民和记者,再把证人请过来!”
团队顶着风沙和零星小雨行动,鞋子陷在淤泥里拔都费劲。周凯盯着电脑屏幕,指尖沾着泥点:“模块推送成功!85%设备启动升降底座,冻融防护层挡住裂纹,识别率回升到80%!”张远捧着防水记录册跑回来,裤腿全是泥:“大家看!谷物苗是被踩枯的,根部还好好的!河水…河水的黑色是染料,昨天还清澈呢!设备日志显示,山洪时底座自动升高,根本没压到田!”
刘敏也扶着奥莫托长老挤进来,长老先走到设备前,指尖拂过机身的谷物图腾,用奥罗莫语沉声说:“这是‘地母’赐予的谷物纹,凡星懂我们的信仰——祭祀时设备安安静静,还亮了吉祥纹,‘地母’会保佑这样的设备。”他转头看向阿贝贝,“你倒的‘毒液’,连河边的青蛙都绕着走,可见不是干净东西。”莱马举着用积分换的新镰刀,用阿姆哈拉语喊:“设备修好后,我家田边的淤泥被清理了!阿贝贝的人上周还来我家,说给我3万比尔让我造谣,我没要!”王浩也晃了晃玉米种袋:“我用这些种子种了半亩试验田,苗长得比去年还好!污染土是假的,他就是怕凡星抢东非的生意!”
村民们的骚动渐渐平息,几个年轻奥罗莫人冲上去,舀起河水往阿贝贝面前的桶里倒——只有表面浮着黑色染料,底下的水清澈见底,当场牵来一头牛往河边引:“牛都敢喝水!你在骗我们!”这时,ESI和UNEp的工程师赶到,他们带着冻融测试仪和水质检测仪,现场测试后对着镜头说:“设备冻融耐受性达标,防山洪效果符合标准,河水无任何污染!埃塞绿能的指控全是伪造!”
阿贝贝的脸瞬间涨成深褐色,想抢过检测仪却被奥马尔拦住。记者们(随UNEp来的生态记者)蜂拥而上:“请问绿能去年污染阿瓦萨湖的罚款是不是真的?”“你倒染料踩枯谷物,是不是违反《东非共同体生态公约》?”阿贝贝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最后被埃塞环保部工作人员带走——当天下午,ESI就发公告,对他处以500万比尔罚款,吊销企业在东非高地的所有经营资质。
此时,设备升级已全部完成。陈凡让莱马把青稞秸秆垃圾投进去,设备升降底座稳稳托住机身,投口自动清理碎石,屏幕切到奥罗莫语界面,识别率飙升到98%!更贴心的是,设备的山洪预警功能还帮村民提前避开了一场小规模余洪,奥莫托长老握着陈凡的手说:“凡星不仅能分类垃圾,还能帮我们躲山洪,是‘地母’派来的守护者,比阿贝贝的破设备强一百倍!”
亚的斯亚贝巴环保局长握着陈凡的手,激动地说:“东非高地终于有能扛住冻融和山洪的环保设备了!中国技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当天傍晚,埃塞俄比亚环保部、肯尼亚环保部、乌干达环保部,共同与凡星签订《东非高地生态保护合作协议》,确定在亚的斯亚贝巴、内罗毕、坎帕拉三地推广设备,年底前覆盖18个高地社区,重点保护青尼罗河、白尼罗河上游生态和奥罗莫族、卡伦金族等本土文化。
陈凡刚把合作消息发回国内,母亲的视频电话就弹了进来。屏幕里,妹妹陈欣穿着印着谷物图腾的“凡星环保服”,在阿达玛社区的小学教孩子画“冻融山洪防护垃圾分类车”,手里举着用青稞秸秆做的模型:“哥!咱们捐的200套儿童防风帽和谷物种子到了,孩子们都知道要帮设备清理淤泥,还会唱奥罗莫语的环保儿歌呢!”父亲也举着捐赠清单笑:“我联系国内的农业公司,捐了5吨抗冻玉米种和100套小型灌溉工具,下周发过来,奥莫托长老说要为咱们举行‘地母祭祀仪式’,感谢凡星守护他们的土地!”
看着屏幕里家人的笑脸,陈凡想起从安第斯山脉到东非高地,凡星的每一次突破,都在回应“高原生态与本土信仰的共生需求”——这里有尼罗河上游的“水塔之源”,有奥罗莫族对“地母”的敬畏,而中国技术成了连接生态保护与文化尊重的桥梁。这时,系统提示音在脑海炸响,成为凡星东非征程的里程碑:
【叮!解决亚的斯亚贝巴冻融山洪危机,获东非3国合作!】
【恭喜获得奖励:
1. 技能“全球管理(永恒宇宙鸿蒙创世终极级)”解锁“东非高特级权限”——可主导全球东非高原地区环保标准制定,设备纳入《尼罗河上游生态保护物资目录》;
2. 东非3国专项合作资金10.5亿埃塞俄比亚比尔(含埃塞预付款3.5亿,UNEp东非专项补贴);
3. 解锁“联合国东非高地生态保护计划”联合主导权,将与埃、肯、乌三国共同制定《东非高原冻融区环保技术规范》;
4. 获“尼罗河上游环保领军企业”称号,坦桑尼亚阿鲁沙、卢旺达基加利已发来试点邀约!】
“坦桑尼亚的邀约!”张远举着手机跑过来,裤腿还在滴泥水,“他们想让咱们在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的社区试点,解决高原冻融+登山旅游垃圾激增的需求!”周凯也笑着递过设计稿:“针对登山旅游,我们加了可扩容垃圾收纳箱,还能把登山垃圾压缩成燃料块,下周就能出样品!”
陈凡站在青尼罗河支流旁的祭祀田边,看着夕阳下的东非高地——金色的阳光洒在青稞田上,凡星设备的绿色外壳(刻着谷物图腾)在田埂旁格外醒目。莱马在投垃圾查积分,王浩带着村民分发玉米种,孩子们围着设备唱奥罗莫语的环保儿歌,远处的乞力马扎罗山雪峰泛着微光,像一块被“地母”守护的宝石。他掏出手机,给UNEp东非办公室发邮件:“凡星愿以技术为桥,联动东非各国,守护好尼罗河上游的每一滴水源、每一寸土地,让高原生态与本土文化共生共荣。”
当天晚上,埃塞俄比亚《先驱报》头版报道了这件事,标题格外醒目:《凡星破亚的斯亚贝巴冻融危机!东非3国签单》。报道里附了设备防山洪测试的视频、ESI认证报告,还有奥罗莫长老、农民、华裔商人的笑脸,凡星的名字彻底成为东非高原环保的“中国符号”。
而此刻的埃塞绿能总部,玻璃门上早已贴满破产清算公告——阿贝贝不仅抵押了亚的斯亚贝巴的办公楼,还面临青尼罗河渔民的集体诉讼,曾经想借“地母信仰”谋利的企业,最终成了生态保护的“反面教材”。
第二天一早,陈凡带着团队前往肯尼亚内罗毕,准备签订东非地区的第二站合作协议。车窗外,朝阳从东非高原上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草原上,像一条通往高海拔环保巅峰的金色航道。
从南极冰盖到东非高地,从安第斯山脉到喜马拉雅雪峰,凡星的故事始终在诠释:真正的全球环保,不仅需要扛住极端环境的技术硬实力,更需要尊重本土文化的软实力——这不是“技术输出”,而是“生态理念与文化共情”的双向奔赴。而这趟征程,还在继续——下一站,是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雨林,那里有热带雨林的暴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