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中山站的冬季,-65c的极寒裹着12级暴风雪,冰粒像钢针一样砸在凡星设备上,刚安装的极光能收集板被雪埋了大半,屏幕亮着“极寒断电”红灯。陈凡裹着三层极地服,从“雪龙2”号科考船换乘雪地车赶到时,睫毛早结了冰棱,对讲机里周凯的声音混着风雪杂音断断续续:“陈总!设备停了!3台极光能板被雪压塌,2台因极寒冻裂外壳,南极极地绿能的人在科考站喊,说咱们设备漏液污染冰盖,极光供电不稳会断了科考站的氧气管,连俄罗斯科考队都来质问了!”
赶到中山站垃圾处理区时,场面比想象中更严峻——五台凡星设备歪在冰丘旁,外壳结着厚冰,投口被冻雪封死,技术人员正用喷灯融冰却不敢靠太近(怕高温伤设备);几十米外,南极极地绿能cEo伯格举着“污染冰样”和“断电模拟视频”,用英语、俄语、中文喊:“大家看!这冰芯里有化学物质!凡星设备一冻就漏液,极光供电昨天还断了半小时,再用下去会断氧!他们根本不懂南极,就是来骗国际科考补贴的!”
人群里的中国科考站站长王健攥着氧气管压力表,眉头紧锁——中山站冬季依赖再生氧设备,断电哪怕10分钟都有风险;俄罗斯科考队队长伊万更急,他们刚用凡星设备处理过医疗垃圾,怕“污染冰盖”违反《南极条约》,手里的冰芯样本袋捏得发白;法国科考队员苏菲举着环境监测仪,数据显示附近冰面有“异常化学信号”,她看着陈凡说:“南极是全球净土,任何污染都不能有。”伯格见状更嚣张,偷偷往冰面倒了桶粉色防冻剂(假装是设备漏液),还剪了设备的临时供电线(谎称是“极寒导致线路断裂”)。
陈凡一眼看穿猫腻:伯格手里的“冰芯样本”是从倒了防冻剂的冰面取的,“断电视频”是剪辑的(昨天断电是绿能自己的设备故障);凡星设备用的是“南极专用全可降解防漏层”(-70c不脆裂,融后无残留),极光能收集板早加了液压除雪支架,雪根本压不塌!上周凡星中标南极中山站、长城站垃圾处理项目时,南极极地绿能就因“极寒适配+极光供电技术不过关”落选,现在是借南极极端环境、科考站生存焦虑搞事。他立刻激活“全球管理(永恒宇宙鸿蒙创世终极级)”和“技术评估(高级)”,解决方案秒速落地:
技术破局
1. 启用“南极极寒极光模块”:设备核心换超导保温材料(-70c核心部件仍能工作)、极光能收集板加自动液压除雪系统(2分钟清完积雪,收集效率提30%)、防漏层用南极专属可降解材质(融入冰盖后72小时完全分解,无任何化学残留),同步加“双路供电保障”(极光能+科考站应急电,断一路补一路),界面加中、英、俄、法、德(覆盖主要科考国语言);
2. 联系国际南极条约组织(AtS)+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现场测冰盖水质、设备防漏性和供电稳定性,出具南极权威环保报告。
公关反击
1. 调取科考站监控,拍伯格手下倒防冻剂、剪供电线的画面;
2. 曝南极极地绿能去年因偷排科考垃圾(未按《南极条约》分类处理),被AtS警告并罚款50万美元的记录(违反《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
3. 找王健站长、伊万队长、苏菲作证(王健换过科考物资,伊万换过雪地车零件,苏菲用设备处理过科研垃圾),邀请AtS观察员托马斯、澳大利亚戴维斯站站长马克现场见证。
“周凯,从长城站调备用极光模块,用雪地直升机运过来,1小时40分钟内必须到!”陈凡的声音透过极地防噪扩音器传开,“张远,去调取科考站供电日志和冰面监测数据;刘敏,把绿能的罚款记录、AtS认证翻译成五种语言,发给各国科考队员,再把王健站长他们请过来!”
团队顶着极寒行动——喷灯不敢用,就用超导加热片慢慢融冰,周凯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冻得发红:“模块推送成功!85%设备启动除雪系统,双路供电接上,识别率回升到82%!”张远捧着防水供电日志跑回来,冻得说不出完整话:“大…大家看!昨天断电是绿能设备短路,凡星设备没断过!冰面…冰面的化学信号就是防冻剂,不是咱们的液!”
刘敏也带着三位证人挤进来,王健站长先举着极光能供电数据屏:“凡星设备昨天供电稳定,再生氧设备没断过电!伯格说的‘漏液’,我们测了,就是防冻剂——他倒的地方还能看到粉色痕迹!”伊万队长也用俄语补充:“我们用凡星处理医疗垃圾后,冰面监测没任何问题!上周伯格的人还来问我,能不能帮着造谣,给我10万美金,我拒绝了!”苏菲调出环境监测仪的历史数据:“异常信号是今天早上出现的,正好是伯格倒防冻剂的时间,之前一直正常!”
各国科考队员的议论声瞬间变了调,托马斯观察员立刻让人取了“污染冰样”和“正常冰样”对比——前者有防冻剂成分,后者纯净无杂质。这时,AtS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工程师赶到,他们用极地专用检测仪测试后,对着各国科考队员说:“凡星设备符合《南极条约》最高环保标准,防漏层可完全降解,供电稳定性达99.9%!南极极地绿能的指控全是伪造!”
伯格的脸瞬间白得像冰,想抢检测仪却被马克站长拦住。记者们(随“雪龙2”号来的科考记者)蜂拥而上:“请问绿能去年偷排垃圾被AtS罚款是不是真的?”“你倒防冻剂剪电线,是不是违反《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伯格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最后被AtS工作人员带走(将面临进一步调查)——当天下午,国际南极条约组织就发公告,吊销南极极地绿能在南极所有活动资质,永久禁止其参与南极科考项目。
此时,设备升级已全部完成。陈凡让苏菲把科研废试剂瓶(密封分类后)投进去,设备超导加热片自动融开投口冻雪,极光能板飞速运转,屏幕切到法语界面,识别率飙升到99.5%!更贴心的是,设备还能帮科考站预热雪地车电池(极寒天气电池易冻亏),伊万队长拍着设备外壳笑:“这设备不仅能分类垃圾,还能救雪地车的命,比绿能的破设备强一万倍!”
王健站长握着陈凡的手,眼眶有些红:“凡星解决了南极垃圾处理的大难题——之前的设备要么扛不住极寒,要么不环保,现在终于有靠谱的中国技术了!”当天傍晚,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就与凡星签订“南极科考站垃圾处理系统长期合作协议”,确定在中山站、长城站全面推广凡星设备,下一步还将联合研发“南极冰盖移动垃圾处理站”(针对内陆科考队)。
陈凡刚把合作消息发回国内,母亲的视频电话就弹了进来。屏幕里,妹妹陈欣穿着凡星定制的“南极环保志愿者”服,在国内极地博物馆教孩子拼极光能设备模型:“哥!咱们捐的200套极地科普绘本和超导材料样品到中山站了,孩子们都知道‘南极不能留一片垃圾’啦!”父亲也举着捐赠清单笑:“我联系国内的超导企业,捐了5吨超导保温材料,下周用‘天舟’货运飞船送过去,王站长说要给凡星立‘环保贡献碑’呢!”
看着屏幕里家人的笑脸,陈凡想起从非洲内罗毕到北极努克,再到如今的南极中山站,凡星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敬畏自然、尊重差异”——在非洲尊重马赛族的草原信仰,在北极刻下因纽特人的冰鲸图腾,在南极则严守《南极条约》的每一条环保准则。这时,系统提示音在脑海炸响,成为凡星全球征程的又一里程碑:
【叮!解决南极中山站极寒暴雪危机,达成国际南极科考合作!】
【恭喜获得南极专属奖励:
1. 全球管理技能解锁“南极特级权限”——可直接参与国际南极环保标准制定,设备纳入《南极科考站物资采购目录》;
2.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专项研发资金1.2亿元(用于移动垃圾处理站研发);
3. 解锁“联合国南极环保专项计划”联合主导权,将与AtS共同制定《南极科考站垃圾处理全球标准》;
4. 获“国际南极环保贡献企业”称号,美国麦克默多站、英国哈利湾站均发来合作邀约!】
“美国科考站的邀约!”张远举着手机跑过来,雪粒还粘在发梢,“他们想引进咱们的极光能设备,说要替代之前的柴油发电机,更环保!”周凯也递过设计稿:“移动垃圾处理站的方案出来了——用履带式底座,能在冰盖上行进,极光能+太阳能双供电,下周就能出原型机图纸!”
陈凡站在中山站的观测平台上,看着暴风雪渐停,极光在夜空中铺展开绿色光带,凡星设备的极光能板反射着微光,像冰原上的绿色灯塔。王健站长指着远处的冰盖说:“南极是地球的‘冰箱’,凡星的设备就是‘冰箱卫士’——中国技术能守护这里,是咱们的骄傲。”
当天晚上,《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报道了这件事,标题格外醒目:《凡星设备扎根南极!中国环保技术守护地球净土》。报道里附了设备除雪测试的视频、AtS认证报告,还有中、俄、法科考队员一起操作设备的照片,凡星的名字彻底成为国际南极环保的“中国符号”。
而此刻的南极极地绿能总部,早已被AtS列入“南极环保黑名单”,伯格不仅面临巨额罚款,还被国际科考界联合抵制——曾经想借南极“捞名捞利”,最终成了违反《南极条约》的反面教材。
第二天一早,陈凡和团队跟着王健站长,乘雪地车去考察内陆冰盖(为移动垃圾处理站选测试点)。车窗外,朝阳从冰盖上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无垠的白色大地上,像一条通往人类环保事业新巅峰的航道。
从非洲草原到南极冰盖,凡星的故事不再是“一家企业的奋斗史”,而是中国技术“走出去”的缩影——带着对每一片土地的敬畏,用创新解决极端环境的环保难题,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落地生根。而这趟征程,还在继续——下一站,是为全球内陆科考队打造“无废营地”,让环保的脚步,跟着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