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宫变的尘埃彻底落定,朝堂的格局亦完成了翻天覆地的重塑。在这一片焕然一新却又暗流渐平的局面下,一道正式的诏书,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朝野内外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皇帝于太极殿召集群臣,当众颁下明旨。因圣体需长期静养,为固国本、安社稷,特晋封皇长女萧清璃为“镇国安定长公主”,授“监国”之权,总揽朝政,代行天子职权。凡六部诸司、天下兵马、钱粮赋税,一应政务,皆由监国长公主裁定处置,遇非常之事,可先行后奏。赐金牌令箭,如朕亲临。
这道诏书,不仅仅是给予了萧清璃一个名正言顺的头衔,更是将大晏王朝的最高权柄,在法理和实际上,都交托到了她的手中。“镇国安定”四字封号,更是彰显其平定叛乱、稳定江山的莫大功勋。
旨意宣毕,满朝文武,无论心中作何想法,皆齐刷刷跪倒在地,山呼:“臣等谨遵圣谕!拜见监国长公主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声音响彻殿宇,再无一丝一毫的质疑与杂音。
这一刻,萧清璃身着繁复庄重的玄色绣金凤朝服,头戴九翚四凤冠,立于御座之旁,接受百官朝拜。她面容平静,目光沉凝,周身散发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气度。她不再是那个需要凭借皇帝宠爱和自身狠厉才能立足的公主,而是真正执掌乾坤、言出法随的帝国主宰。
她的声望,在这一刻达到了如日中天的顶峰。
民间巷议,茶馆酒肆,无不传颂着这位传奇长公主的事迹。从雷霆手段肃清逆党,到稳定朝局安抚民心,再到如今被正式赋予监国大权,每一步都堪称传奇。尤其是她在此前粮价风波和此次宫变中展现出的对普通百姓的体恤,更让她在民间赢得了“女菩萨”、“再世凤凰”的美誉。百姓们或许不懂高深的权谋,但他们知道,这位长公主掌权后,日子似乎更有盼头了。
朝堂之上,萧清璃开始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这个庞大的帝国。
她首先便以监国身份,强力推行“考成法”。有了名正言顺的大义和如日中天的威望,阻力变得微乎其微。吏治为之一清,政务效率显着提升,以往那种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风气得到了极大遏制。
她重用寒门与实干派官员,不拘一格降人才。林文轩等一批能力出众的官员得到破格提拔,开始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同时,她也并未完全排斥世家,但用人标准唯才是举,使得世家大族也不得不收敛气焰,努力展现自身的价值以求获得青睐。
对于军权,她通过与宸王萧景珩的紧密合作,以及对京畿各军将领的重新任命和考核,牢牢掌控在手中。军饷、装备、训练事宜,她都亲自过问,确保这支力量绝对忠诚且战力强悍。
经济上,她继续鼓励商贸,整顿漕运,并开始着手研究改革税制,试图减轻底层农户的负担,同时增加国库收入。她甚至召见了谢云止身边那个算学天赋惊人的小厮秋砚,听取了他一些关于账目管理和统计方面的新奇建议。
每日,送往镇国公府(虽已晋升镇国公府,但众人仍习惯称长公主府)的奏章如雪片般,萧清璃常常批阅至深夜。她的决策果断而精准,往往能直指问题核心,令许多浸淫官场多年的老臣都暗自佩服。
然而,站在权力的顶峰,萧清璃并未迷失,反而更加清醒。她深知这如日中天的声望背后,是无数双眼睛的注视,是潜在的嫉妒与危机。她的一言一行,都需更加谨慎。
这日深夜,她处理完最后一份关于边境互市的奏章,揉了揉有些发胀的额角。
谢云止端着一盏安神茶走进书房,轻轻放在她面前:“监国殿下,日理万机,也该歇歇了。”他语气带着惯有的调侃,但眼神中含着关切。
萧清璃接过茶盏,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她抬眼看他,烛光下他的轮廓显得格外柔和:“位置越高,越觉如履薄冰。”
谢云止在她身旁坐下,随意地拿起一份她批阅过的奏章看了看,笑道:“夫人批阅的‘准’字,倒是越发有帝王气度了。”他放下奏章,看向她,目光深邃,“不过,别忘了,你首先是萧清璃。权力是工具,而非枷锁。用它做你想做的事,护你想护的人,便够了。至于其他……”他顿了顿,语气轻松,“天塌下来,还有个高的顶着呢。”
萧清璃自然明白他口中的“高个子”是谁。她心中微暖,是啊,无论她走到哪一步,这个男人似乎总能以一种超然却又坚定的姿态,站在她身后。
她饮了一口温热的茶,舒了口气,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我知道。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直到……无人再能束缚我的意志,直到这天下,真正海晏河清。”
监国正名,凤鸣九霄。萧清璃的名字,已然成为这个时代最耀眼、最强大的符号。她的去枷锁之路,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她的目光,已然投向了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