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一系自以为隐秘的粮价操控,在萧清璃庞大的情报网络面前,几乎如同透明。他们的计划刚刚启动,详细的名单、资金流向乃至散布谣言的渠道,便已化作密报,呈于萧清璃案头。
“想用粮食做文章?”萧清璃看着青黛整理出的报告,唇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本宫便让你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掌控力。”
她并未惊慌,因为对此早有防备。自从开始整合商业网络、掌控漕运之初,她便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粮食安全是维持稳定、抵御政敌攻击的基石之一。她的商业帝国,早已不局限于丝绸、漕运,更暗中构建了一张覆盖大晏主要产粮区的采购、仓储与运输网络。
一道道指令,通过“汇通昌”的秘密渠道和萧清璃麾下训练有素的信使,以最快的速度发往各地:
· 江南鱼米之乡: 指令直达与“汇通昌”关系密切的几家大粮商,以及被张横整合后、效忠于萧清璃的漕帮势力。早已预备好的大量稻米,立刻被打包装船,通过漕运新体系规划出的快速通道,日夜兼程,北上京师。这些船只享有优先通行权,沿途关卡无人敢阻。
· 湖广粮仓: 萧清璃早年通过商业合作、暗中入股等方式控制的几家大粮行同时行动,开启备用粮仓,将堆积如山的陈粮、新粮一并起运。陆路与水路并用,车队络绎不绝。
· 中原腹地: 一些看似中立、实则已被萧清璃用利益捆绑或握有把柄的地方粮商,也收到了“建议”,他们手中的余粮被迅速收购,汇入南下的粮流。
与此同时,在京城:
· 稳定市场: 由萧清璃暗中掌控或影响的几家中小粮行,开始以低于市价一至两成的价格,每日定时定量放粮。虽然每人限购,无法完全满足所有需求,但却像定海神针一般,稳住了恐慌情绪,让百姓看到希望,明白并非无粮可买。
· 舆论反击: 青黛手下的力量开始引导舆论,通过茶楼酒肆的说书人、市井间的“热心人”,悄然传播“漕运畅通,南方大批粮船已在路上”、“有无良奸商囤积居奇,朝廷已着手严查”等消息,有效对冲了太子一系散播的谣言。
· 司法威慑: 刑部主事林文轩根据萧清璃提供的线索,以“平抑物价、稽查不法”为由,对“丰泰”、“广源”等几家带头涨价的粮商展开了正式调查,传唤掌柜、核查账目,摆出了严查到底的姿态,极大地震慑了这些粮商及其背后的势力。
短短数日,局势便开始逆转。
当太子一系的粮商还在得意于粮价飙升、百姓恐慌时,来自江南、湖广的第一批应急粮船,已浩浩荡荡地抵达了通州码头!漕运整顿司(实际由张横等人控制)效率极高,卸货、转运、入仓一气呵成。
紧接着,更多装载着粮食的船只、车队源源不断地涌入京城。
官仓在皇帝的直接干预下(德妃适时进言的结果)也加大了放粮力度。
京城各大粮行的粮价应声而落!“丰泰号”等试图负隅顽抗的粮行,发现自己囤积的粮食瞬间成了烫手山芋,若不降价,根本无人问津,反而要承受巨大的仓储成本和被刑部查抄的风险。
一场原本可能引发民乱的风波,在萧清璃精准的预判和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下,被迅速平息于无形。百姓们买到了平价粮,人心安定,对暗中操控粮价的奸商和散布谣言的幕后黑手唾骂不已。
太子一系不仅未能借此扳倒萧清璃,反而暴露了更多潜伏的势力,给了萧清璃进一步清洗的借口。林文轩在刑部的调查顺藤摸瓜,又揪出了几名与太子关联密切的官员。
镇北侯府内,谢云止看着各地传来的粮船顺利抵京的捷报,笑着对萧清璃道:“夫人这一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玩得漂亮。那些蠢货怕是到现在还想不明白,夫人的粮食是从哪儿变出来的。”
萧清璃神色平静地处理着公文,淡淡道:“未算胜,先算败。若连自家门口的米缸都看不住,又何谈执掌更大的棋局?”
她利用庞大的商业网络,不仅化解了一场危机,更向所有暗中窥伺的势力展示了其深不可测的经济实力与运筹能力。经此一役,她在朝野间的威望与话语权,再次攀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太子一系这招“釜底抽薪”,非但未能伤敌,反而抽干了自己最后一丝元气。
(第一百五十二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