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明发天下的褒奖与授权,如同一道金光璀璨的诏书,将萧清璃推向了权力格局的全新高度。经此粮价风波与后续的朝堂博弈,她所获得的,远不止那些令人艳羡的赏赐与爵位,更是实实在在掌控了维系帝国运转的核心命脉之一——漕运。
这不再是此前那种通过代理人张横进行“协理”的间接影响,而是名正言顺、由皇帝亲授的“总领其事”。这意味着,从南疆北国征收的税粮,从江南鱼米之乡产出的财富,从各地往来流通的关键物资,其运输、调度、仓储乃至相关税款的征收,其最终的决定权,已牢牢握于她手。
体系重塑,权柄在握。
萧清璃并未因大权在握而急于求成。她深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拿到名分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条庞大的经济动脉彻底消化、掌控,化为己用,才是真正的考验。
她以雷霆手段,对漕运体系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整顿与重塑:
· 人事掌控: 凭借皇帝赋予的绝对权力,她迅速将张横等人正式任命为漕运整顿司的核心官员,清除了最后一批阳奉阴违或与太子旧部有牵连的中层官吏,换上了经过考察、能力与忠诚兼具的自己人。整个漕运系统,从顶层决策到基层执行,皆在她的意志下运转。
· 制度优化: 她将之前试行的“新漕运”体系全面铺开。枢纽分流、区间接力、标准化货箱、信息快传等一套高效的管理模式被写入漕运新规,明发各相关州县。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也极大地压缩了贪腐和人为操纵的空间。
· 军事护航: 在宸王萧景珩的暗中支持下,部分忠于宸王、或已被萧清璃拉拢的沿河驻军,被赋予了协助护航、清剿水匪的职责,确保了漕运路线的绝对安全。
· 经济融合: “汇通昌”票号与漕运体系紧密结合,不仅负责部分运费结算、资金流转,更开始尝试发行基于漕运收益的“漕运债券”,进一步将社会资本与这条经济命脉捆绑在一起,也使得她的财力根基愈发雄厚不可撼动。
利益纽带,固若金汤。
掌控漕运,带来的利益是全方位且源源不断的。
· 巨额财富: 合法的运费收入、相关的税收提成、以及某些“特许经营”项目的利润,如同滔滔江水,涌入她的金库,成为她维持庞大势力、赏赐下属、进行更大布局的坚实后盾。
· 信息优势: 南来北往的船只不仅是货物的载体,更是信息的通道。通过漕运网络,萧清璃能比任何人更快地掌握各地的物价波动、官员动向、乃至民情舆论,这让她在政治博弈中始终能抢占先机。
· 战略威慑: 手握漕运,便等于扼住了帝国的咽喉。若有需要,她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京畿乃至北方边境的物资供应。这份潜在的威慑力,使得任何势力在与她对抗时,都不得不掂量再三。
镇北侯府(如今或许该称安国公府更为恰当)的书房内,萧清璃看着漕运司呈上的最新报表,上面清晰地显示着效率提升的数据和源源不断的利润。她指尖轻点桌面,目光沉静。
谢云止踱步过来,瞥了一眼报表,笑道:“夫人如今可是名副其实的‘财神爷’了。这漕运在手,便是握住了这大晏朝的钱袋子。”
萧清璃抬眼看他,摇了摇头:“钱袋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份掌控力所带来的主动。以往需处处谋划,借力打力,如今许多事情,便可直指核心。”
她不再需要过多地顾忌太子或二皇子的掣肘,许多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可以直接通过漕运体系推行下去。她的意志,可以通过这条绵延数千里的水路,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
“接下来,夫人有何打算?”谢云止问道。
萧清璃走到巨大的大晏舆图前,目光掠过漕运网络覆盖的广袤疆域,最终落在朝堂之上。
“根基已固,当行大道。”她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整顿吏治,兴修水利,鼓励农桑……许多过去想做而难以推行之事,如今可以逐步展开了。”
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她已从权力的角逐者,逐渐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与秩序的维护者。她的目光,已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争斗,而是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投向了如何利用手中的权柄,让这个帝国变得更好。
经此一役,萧清璃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她的权力根基,已与这帝国的命脉深深交织,坚不可摧。未来的朝堂风云,乃至天下大势,都将因她手中掌握的这条经济命脉,而呈现出全新的格局。
(第一百五十八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