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赵志鹏贪腐的初步证据后,萧清璃并未急于揭发。打草惊蛇乃兵家大忌,她要布一个局,一个让赵志鹏自己跳进来、罪证确凿到无法辩解的局。这就需要一份他无法拒绝的“香饵”,以及一个恰到好处的“巧合”。
她将目标锁定在了即将进行的“太庙偏殿岁修”工程上。太庙乃皇家祭祀重地,即便只是偏殿岁修,也意义非凡,工程款项充裕,监督却相对常规,是块肥得流油、又容易下手的好肉。更重要的是,此事归工部负责,正在赵志鹏的职权范围之内。
“放出风去,”萧清璃对青黛吩咐,“就说因边疆可能用兵,户部银钱吃紧,陛下有意节俭,此次太庙岁修,规模或将缩减,预算也会严格控制。” 这是一个反向的烟雾弹,旨在让那些盯着这块肥肉的人产生焦虑,急于在“预算缩减”前捞最后一笔。
同时,她通过宋嬷嬷的老关系,让一个与赵志鹏相熟、却又有些贪财怕事的工部小吏,“无意中”向赵志鹏透露了一个“内部消息”:虽然明面预算可能缩减,但宫内某位贵人(暗示皇后)关切太庙庄重,暗中会有一笔额外的“贴补”,只要账目做得漂亮,操作空间依然很大。这小吏还“好心”地推荐了一个“背景硬、路子野”的建材商人,声称此人能提供“价廉物美”的特定石材和木料,正好符合“节俭”的要求,实则却是谢云止手下伪装、专为设局准备的钩子。
赵志鹏本就因“预算缩减”的风声而心烦,闻此“柳暗花明”的消息,如同久旱逢甘霖,贪婪立刻压倒了警惕。他亲自接见了那个“背景硬”的商人,对方果然“上路”,不仅报价“合理”,还暗示会有丰厚的“回扣”,并保证材料“看起来”绝对符合规制。
为了确保赵志鹏上钩,萧清璃还让夏竹安排了一场“意外”。在赵志鹏常去的酒楼,他“偶遇”了一位自称是江南富商的人,席间“酒后失言”,抱怨朝廷工程款项结算缓慢,暗示若能提前拿到工程,愿意支付高额“预支款”打点。这更是戳中了赵志鹏急于捞钱的心理。
内外夹击,香饵诱人,赵志鹏彻底放下了戒心。他利用职权,迅速将太庙偏殿岁修的工程指定给了那个“背景硬”的商人,并迫不及待地签署了采购合同,合同中巧妙地埋下了以次充好的伏笔——比如,用一种外观相似但质地酥脆、易风化的廉价石料替代规定的青石;用未经充分干燥、易变形蛀蚀的木材充当上等楠木。
他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账目上也准备了两套,一套应付核查,一套记录真实的巨额差价。却不知,他的一举一动,从接洽商人到签署合同,再到与心腹商议如何做假账,都被萧清璃的人暗中记录了下来。那批“问题材料”刚一运抵仓库,夏竹的人便已取样封存,留下了铁证。
圈套已然布成,金钩已深深刺入鱼唇。赵志鹏这只贪婪的豺狼,正欢天喜地地奔向为他精心准备的陷阱,浑然不觉自己已是瓮中之鳖。
萧清璃坐在书房中,听着各方汇报,神色平静无波。她知道,收网的时机快到了。只待工程开工,那些劣质材料被用上太庙偏殿,便是赵志鹏、乃至他背后之人的末日。这一次,她要让皇后尝尝,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五十二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