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之天下,划有九州区分。
泰州以泰山闻名,天州乃帝都所在。
蜀州唯唐家独尊,平常听调不听宣。
至于荒州,最出名则一个穷字。
土地不行,又多天灾。
此时此刻,距太清道祖降临时,十年期限已过。
众多豪杰纷纷举起义旗,共襄盛举。
今日你打我,明日我打你。
百姓流离失所。
保得性命就该求神拜佛。
……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荒州作为穷出名的地方,头生反骨,着名的九州大叛逆群聚地域。
这一日,一位称为天公将军的人物,并两兄弟地公将军,人公将军。
群聚数万之人,袭击当地官府,打响这乱世的第一发枪声。
因个个头披黄巾,所以又被称为“黄巾军”。
“杀!”天公将军看着被押赴刑场,砍掉脑袋的大官头颅,迫不及待的看向下方围观百姓,发出慷慨激昂的声音:“你们还想这样活下去?”
“麻木不仁,不知为何生,亦不知为何死!”
“一辈子到头,得到什么?!”
“今日,贫道张角,请大乾赴死!”
“若不愿随行者,每人发三两银子,令他们安然回家!”
旁边有人闻言变色,欲要上前劝诫,都发给那些回家刁民。
兵士们吃什么?
张角却信心满满,他这十年一直给自己造声势,治病救人无数。
并且开创太清道,尊那位言大乾十载之后有大劫的太清道祖!
威望日益隆重。
“我们本就贱命一条,今愿随天公将军,还大地一个朗朗清明!”
果不其然,愿随回家者寥寥,大部分都选择最终留下来。
而那些回去之人也没有吝啬,说到做到,自然又有不少人汇聚至此。
“千金买马骨。”一位青衫文士走出,乃张角的军师,名卢文。
亦是位道种境界的修仙者。
他属于那种热血上头,完全忘记封神大劫事情,只想要轰轰烈烈。
“卢仙长。”地公将军及人公将军恭敬说道。
卢文本来可以安然躲在深山,静静等待封神大劫过去。
“我不服!那考官有眼无珠!我卢文乃天才神童,怎会名落孙山!”
“定是有奸人从中作梗!”心中的一把火,烧起他的因果出来。
故而卢文两字一名此刻已悄然写入封神榜中。
只待他日身死,一缕命魂牵出,从而修成神道正果!
“报!大乾军神卫东来率三万靖隋军来此,预计五日后可到!”
大乾军中,黑玄重骑为最强,一位普通兵士足以当十甚至二十人!
结果在先皇殷浩的离奇操盘下,半数都白白葬送在东海之畔。
至今仍未恢复全盛时期。
而靖隋军仅次黑玄重骑,为大乾第二军,并且兼有三万之数!
“看来大乾朝廷那边是一点都不想给我们发育时间。”
“此举定是为一鼓作气的荡灭,从而令天下叛军声势大减之策谋!”
地公将军闻言,顿时有些不开心:“我们帐下如今有十万之众。”
“何以惧怕区区三万人?”
卢文嘴角挂起轻蔑:“正规军打我们这帮子杂牌军,你觉得呢?”
“而且又是卫东来这位大乾军神,我倒觉得有些小题大做啊!”
“命令全军分三路,主力先行撤退,其余两路作佯攻姿态掩护!”
卢文吩咐下达,再兼有天公将军张角点头示意,众将皆去照做。
正值此之际,一位年龄高有七十的古稀老人,两鬓斑白,拄着拐杖。
“我姜尚好不容易跻身道种境界,都打算隐居深山到老过个安稳。”
“结果竟被这封神榜硬生生带出来呀!”
姜尚身旁还跟随一头花豹子,马上便化作人形姿态,漆黑长发飘逸。
“姜道友,封神榜乃大事,你若感到厌烦,不如给我申某人!”
“去!去!去!”姜尚连连摇头:“再如何这也是人族之事。”
“哪容得妖族参与并主导!”兴许觉得话说太重,姜尚又放松口气,缓缓说道:“申道友,封神之事乃太清道祖亲自吩咐下去,大意不得!”
“况且如今天下纷乱,动辄便是身死道消,一缕命魂葬入封神榜。”
“申道友孑然一身,当继续隐居深山,待来日灵气繁盛再出。”
“仙道比之神道逍遥太多。”姜尚眸中不由浮现一缕艳羡之色。
申公豹眉头紧锁,他寻这封神榜倒不是仅仅出自个人意愿。
更有那深海妖庭中的妖皇墨染勒令,欲要借持榜便利,左右神道。
为日后谋划千秋大业。
“既如此,申谋暂且退去,祝姜道友封神成功。”
申公豹与眼前的姜尚较量过几次,胜少败多,结果不容乐观。
而持封神榜之人,可短暂提升修行境界,以到紫府,甚至金丹!
当然若无必要,封神榜亦不是次次都会回应。
毕竟已颇具自身灵性,会分辨那些地方才是真正需要提升道行。
目送申公豹远离,姜尚则看向天公将军远去的队伍,徐徐点评道:
“对民秋毫无犯,行军至少看起来还有模有样。”
“不过底蕴终究有些差劲,恐怕活不过那大乾军神卫东来的剿灭!”
来往数日间,起义军看过不知凡几,或残暴不仁,或如天公将军般。
“还缺一位有真正大气运的天子。”
……
荒州。
巨鹿城。
满头白发,身披漆黑重甲的大乾军神卫东来,骑马登山丘,远视被朝廷称之为黄巾贼子的一座座扎下的营帐,兵士着轻甲薄衣往来。
踏步来回,交接班次,井然有序。
说明他们已初具纪律性。
而这比起面对兵器精良者更可怕。
“黄巾军确实该除掉,不止因为他们第一个起事。”
卫东来看向身旁脸上有道疤痕的凶狠副将,道:“初具一定纪律。”
“天下事无规矩不成方圆,定立秩序者,不是光强军即可!”
“我朝太祖如何起事,便正应此理,昔日入阳城曾提约法三章!”
“方才有今日近三百载的国运昌盛!”
应当铭记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