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多多评论本书,三克油^_^)
甄嬛:“娘娘赏罚分明自是应该,只是采月和小施一直服侍着眉姐姐,若此时罚了她们去慎刑司,姐姐身边一时没了得力的人,反而不好。”
甄嬛这一番话,既肯定了华妃“赏罚分明”的决策,又指出目前眉庄正处于昏迷之中,正需要熟悉的奴才照顾。
在保住了眉庄奴才的同时,她通过“委婉陈情”的方式让皇帝意识到,严惩奴才不仅无助于眉庄的康复,还可能导致眉庄“无人伺候”。
华妃自然不愿轻易妥协,她借“赏罚分明”的口吻,继续要求严惩奴才,以此来展现自己“公正严明”的态度,并试图将责任推到敬嫔身上。
华妃:“不如此不足以正宫纪,若以后奴才都这么当差,御湖里不掉满了人了?咸福宫的奴婢不济事,敬嫔也难逃其责!”
华妃的言外之意是,如果不严加处罚,会让其他奴才学样,违背宫中规矩。
她将责任扩大到敬嫔的“用人不善”,试图借机打压敬嫔,同时让自己的要求显得“合理合法”。
甄嬛明白,华妃的坚持只是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出“有担当”,并借此推卸自己的责任。于是她趁势转移话题,表面上看是顺着华妃的话,其实却是另辟蹊径,把话题引向了“公正”。
甄嬛:“嫔妾担心的正是这个,娘娘明明赏罚分明,但不清楚的人还以为,因为事情出在翊坤宫附近,于娘娘威严有碍,娘娘才如此懊恼,并非只是为了沈贵人溺水。奴才事小,伤害了娘娘名誉事大,还望娘娘三思。”
甄嬛的这番话看似在为华妃开脱,实则是暗示华妃此次严惩奴才,其实是在借机公报私仇。
她将华妃的苛责抬升到“维护名誉”的高度,表面维护了华妃的威严,实际上却让皇帝对华妃的“公正”产生了怀疑。
甄嬛接下来的一番操作是关键所在。当华妃愈发坚持处罚眉庄的奴才时,甄嬛没有直接表明反对,而是用了一句看似客气却极具策略的话:
甄嬛:“臣妾还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甄嬛:“姐姐落水,原因尚不明,可必定是侍卫救护不及,才会呛水过多、昏迷不醒。依臣妾的意思,不如撤换了翊坤宫的侍卫,另换一批。否则这次是眉姐姐,若下次有什么不当心的,伤及了华妃娘娘,那如何是好?”
甄嬛这一番话以“华妃安危”为出发点,避开了直接反驳“处罚奴才”的敏感话题,顺势提议换掉侍卫。这不仅让皇帝感到甄嬛在“为大家考虑”,更让皇帝觉得此举确有必要,从而自然接受了她的建议。
在甄嬛巧妙提出“换侍卫”建议后,皇帝顺势采纳了她的提议。
皇帝:“别的事都不要紧,只是这样的事再也不能发生了。明日就让苏培盛换一批精干的侍卫驻守翊坤宫,朕也安心些。”
皇帝的话表明他已经认可了甄嬛的提议,并将执行权交给了太监总管苏培盛。
这不仅解决了眉庄奴才被处罚的问题,也为甄嬛争取了更有利的局面。
在皇帝采纳甄嬛的“撤换侍卫”提议后,皇帝为了表彰华妃的“体贴”,决定邀请甄嬛一同去华妃的宫里品尝桂圆羹。
然而,甄嬛这时选择了婉拒,她巧妙地以“想留在这里照顾眉庄”为由,既回绝了皇帝,又保全了华妃的面子。
甄嬛:“臣妾哪里有这样的好口福,不如请皇上把臣妾那一份用了吧,臣妾想在这里照顾眉姐姐。”
甄嬛这一番话不仅展示了她对眉庄的“姐妹情深”,还给皇帝留下了“体贴细腻”的好印象。同时,她通过婉拒,避免了与华妃正面对峙的尴尬局面。
华妃见甄嬛的提议获得采纳,心中自然不满。于是她试图用“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双重标准来质疑甄嬛的合理性,暗示甄嬛“赏罚不公”,企图挑起皇帝对甄嬛的怀疑。
华妃:“莞贵人适才还说将功折罪,怎的这会儿又要换本宫宫苑的侍卫,岂非有些赏罚太过偏颇?”
华妃借“将功折罪”一词试图把甄嬛置于不义之地,表面上是在探讨赏罚公正,实则是在影射甄嬛对她有偏见。这样一来,皇帝若有所动,就有可能重新考虑撤换侍卫的决定。
甄嬛的高明回应:以“关心对方安全”为由化解质疑
甄嬛没有正面反驳华妃的质疑,而是顺势而为,将撤换侍卫的提议与华妃的“安全”挂钩,暗示此举并非有意针对华妃,而是为她的安危着想。
甄嬛:“嫔妾也是为娘娘着想,皇上一向爱重娘娘,怎可让这样粗心懈怠的奴才守护娘娘宫禁、置娘娘于险地而不顾呢?何况只是另换一批侍卫,也不算惩罚呀。”
这一番话既让皇帝听出她是关心华妃的安危,同时也暗含对华妃“对号入座”的讽刺。
甄嬛把撤换侍卫说成是为了皇帝“爱重华妃”而考虑,让华妃的质疑显得无理,反倒令皇帝对甄嬛的体贴之心多了几分赞赏。
当皇帝决定采纳甄嬛的建议后,甄嬛并未进一步“追击”华妃,而是通过关切眉庄的举动表达出一种“退一步”的姿态。她选择以“照顾眉庄”的名义留在存菊堂,表现出“姐妹情深”的一面,让皇帝对她的好感进一步加深。
朱颜通过发财,把这场大戏看的津津有味,她躺在张泽城怀里,边吃葡萄边感慨
“这个甄嬛还真是巧言令色,是个有脑子的。”
“主人,要不要奴才去解决了她,省得她以后给您添堵。”
“不急,还不到时候。”
又过了些时日,朱颜的肚子愈发大了起来,行动也愈发不便。皇帝对她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时常来景阳宫陪伴她。
而皇后因为时而肥胖,行动迟缓,又时而瘦弱,精神萎靡,在后宫的威严也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