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天,项目基地相关办公室灯火通明,键盘敲击声、讨论声、打印机嗡鸣声不绝于耳,在郑开叶的密切关注和魏元的协调督促下,一份厚达数百页、图文并茂、数据详实、论证有力的资金申请报告及附件终于如期完成。
朱煜昌拿到材料,只花了半天时间快速浏览,便带着他的精干小队,乘坐最早的航班直飞首都。
首都,这座城市对朱煜昌而言,熟悉得如同自家的后院,飞机落地,早有挂着特殊牌照的黑色轿车在停机坪等候,接上他们一行,无声地滑入首都的车流之中,下榻的饭店并非顶尖奢华,却地处核心区域,低调而便捷,显然经过精心选择。
简单的安顿之后,朱煜昌的房间便成了临时指挥部,他没有休息,而是拿起那份厚重的报告,再次仔细翻阅,同时,一个个电话从他这里拨出。
他的通话对象,称呼各异:“李叔”、“王局”、“赵司”、“刘秘书”……语气随意中带着不容忽视的亲近和熟稔,内容更是直截了当:
“李叔,我煜昌啊,回首都了,这次是为我们d省那个电池项目跑跑资金,对,就是上面很重视的那个……明天下午您方便吗?我想先去发改委找您汇报一下最新进展和困难……哎哟,那太好了!感谢李叔支持!”
“王局,晚上有空吃个便饭?就咱们常去的那家僻静地儿……没啥大事,就是项目遇到点坎儿,急需娘家支持啊……哈哈,好,见面聊!”
“刘秘书,领导明天上午的日程紧张吗?我想争取十分钟时间,当面汇报一下我们项目的重大突破和当前的一点小困难……对,非常关键……好的,麻烦您务必协调一下,感激不尽!”
这些电话,看似家常,却精准地敲向一个个关键部门的关键人物,电话那头的人,要么是其父辈的老部下,要么是曾经共事过的同事,要么是有着多年交情的圈子里的朋友,他的邀约,对方几乎都爽快答应,甚至主动提出帮忙协调其他关系。
站在一旁的随行干部们,虽然也有中央部委出身,但亲眼目睹朱煜昌这种举重若轻、直通核心的沟通方式,还是深感震撼,他们过去“跑部”,需要层层预约,反复沟通,还不一定能见到想见的人,而朱煜昌一个电话,往往就能敲定司局级甚至更高级别领导的会见,效率天壤之别。
第二天,朱煜昌的“跑部”征程正式开始。
第一站,国家发改委。
接待他们的是高技术产业司的李副司长,一位五十多岁、气质儒雅的官员,见到朱煜昌,远远就笑着迎上来:“煜昌主任,欢迎欢迎!首长刚才还特意打电话过来问了,说你要来。”
“李叔,您太客气了,叫我煜昌就行。”朱煜昌笑着上前握手,态度恭敬中带着亲昵,“这次又来麻烦您和司里的各位领导了。”
“哪里话,支持你们项目,就是落实国家战略,是我们分内之事。”李副司长笑着将他们引向会议室。
会议室内,几位相关处的处长已经等候在内,没有过多的寒暄,迅速进入主题,朱煜昌亲自汇报,他脱稿演讲,将技术的重大意义、项目的紧迫性、当前的资金困境以及未来的巨大回报,讲得深入浅出,激情澎湃,极富感染力,随行干部则适时补充具体数据和细节。
李副司长等人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提问,朱煜昌对答如流,显然对项目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
“煜昌啊,你们的情况和困难,我们大致了解了。”李副司长最后总结道,“这个项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委里一直是高度关注和重点支持的,你们提出的资金需求,数额确实巨大,也存在一些超出年度预算常规安排的特殊性,这样,你们把报告留一份详细的,我们立刻组织研究,尽快提出意见,按程序上报,我会亲自跟进这个事情。”
“太感谢李叔了!”朱煜昌紧紧握住李副司长的手,“有您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一大半。您也知道,国际竞争逼人,我们实在是慢不得啊。”
“理解,理解。”李副司长拍拍他的肩膀,“放心,特事特办,我们会最大限度支持。”
离开发改委,朱煜昌一行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财政部。
这里的接洽同样顺利。预算司的一位刘副局长是朱煜昌父亲的老部下,见到他如同自家子侄,在听完汇报后,刘局虽然也表示财政压力大,但依然承诺:“再难不能难了国之重器,你们的项目是挂了号的,资金保障优先级很高,我们会尽快与发改委对接,研究一个可行的资金解决方案,无论是调整预算结构,还是动用预备费,总会想办法支持你们渡过眼前这个难关。”
下午,朱煜昌又分别拜访了科技部和工信部的主要领导,在这两个专业性更强的部委,他不仅谈资金,更重点谈了技术突破的细节和产业化面临的共性难题,试图争取更多的专项科研经费和产业扶持政策支持,两位部长都对他带来的技术进展表示高度赞赏,并同意在各自分管的领域内给予最大程度的倾斜。
一天的行程排得密不透风,朱煜昌却丝毫不见疲态,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精力和强大的气,晚上,他婉拒了所有宴请,只让随行人员自己去吃饭,自己则带着核心助手,再次拜会了那位在办公厅工作的“刘秘书”,在一处幽静的茶舍,进行了更深入的交谈,将项目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再次强调,并委婉表达了希望最高层能有所关注的意思。
刘秘书虽然话语谨慎,但态度明确:“首长对你们项目很关心,上次的汇报材料都看了。资金的事情,既然几个主要部委都意识到了重要性,应该会有个解决办法,你们沉住气,把工作做扎实,这就是最好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