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万籁俱寂。李世民带着一身的疲惫,却又夹杂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悄然回到了皇宫。他没有惊动太多人,径直走向了立政殿。殿内灯火温馨,长孙皇后早已屏退了左右,正坐在灯下一边做着女红,一边等待着夫君的归来。见他面带风尘却眼神发亮地进来,她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迎上,美目中带着深深的关切:“二哥,你回来了。杜家村情形究竟如何?何事让你如此急切,深夜方归?”
李世民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像个藏着宝贝的孩子,脸上带着神秘又压抑不住的激动,从怀中取出一个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还带着微微温热的小包。“观音婢,你先别问,朕今日在杜家村,得了一味前所未有的‘奇珍佳肴’,心中实在难耐,特地带回来与你一同分享。”他的语气里充满了献宝似的期待。
说着,他小心翼翼地揭开一层层油纸,里面赫然是几十只炸得金黄酥脆、甚至还能看出些许原来形态的——蝗虫!一股奇异的、混合着焦香和肉味的独特香气瞬间在温暖的殿内弥漫开来。
长孙皇后凝目一看,待看清那盘中物事为何时,顿时花容失色,下意识地抬袖掩住了口,一双美目瞪得圆圆的,充满了震惊、不解,甚至还有一丝惶恐:“二…二哥…这…这是…蝗虫?您…您怎么带回这等…这等东西?”她实在无法将“佳肴”二字与这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灾虫联系起来。
“哈哈,就知道你是这般反应!”李世民得意地笑了起来,仿佛恶作剧成功了一般,“莫说是你,朕起初也与你这般,觉得杜远那小子简直是异想天开,疯了魔了!但你知道吗?”他凑近些,压低声音,语气却愈发兴奋,“就是这小子,硬是逼着朕,还有玄龄、克明、辅机、知节他们,当着所有人的面,现抓现洗,下油锅炸了,然后……我们几个,全都吃了!”
他拈起一只形状最完整、色泽最诱人的炸蝗虫,递到长孙皇后面前,眼神充满了鼓励和确信:“来,观音婢,信朕一次,也信杜远那小子一次。闭上眼睛,不去想它是什么,就尝这么一小口。朕以天子之名向你保证,绝不骗你,其味绝佳!”
长孙皇后看着夫君那兴奋又无比认真的眼神,心中虽仍是万分别扭,胃里甚至有些翻涌,但出于对李世民绝对的信任、夫妻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她那份与生俱来的贤德与勇气,她最终还是轻轻点了点头。她伸出纤纤玉指,有些颤抖地接过那只炸蝗虫,仿佛接过的是一件极其危险的物品。她再次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极大的决心般,紧紧闭上双眼,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将那只金黄的“虫子”快速送入了口中。
贝齿轻合,“咔嚓”一声极其清脆的轻响在寂静的殿内格外清晰。预想中的恶心、怪异和泥土味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极致的酥脆口感,紧接着是浓郁的油脂焦香,混合着盐粒的咸鲜和花椒的微麻,瞬间冲击着她的味蕾!竟……异常可口!甚至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类似炸小鱼干般的鲜味!
她惊讶地睁开眼,也忘记了最初的恐惧,开始细细咀嚼起来,脸上的抗拒和震惊渐渐化为难以置信、再到品味欣赏的神色:“这…这真是蝗虫?竟…竟如此酥香可口?毫无想象中的腥膻怪味?反而…别有一番风味?”
“是吧!朕没骗你吧!”李世民见状更是开怀大笑,如同得到了最想要的肯定,“杜远说,此物富含营养,乃是天赐的蛋白……呃,反正就是极好的滋补之物!如今蝗虫四起,百姓只知恐惧逃避,视若灾厄瘟神。若能推广此法,令其成为盘中餐,非但能极大激励百姓主动捕蝗,更能化害为宝,补充民间肉食之不足,实乃一举多得之奇策!”
长孙皇后是何等聪慧睿智之人,立刻完全明白了其中的关窍和巨大潜力,她眼中闪烁着激动而睿智的光芒:“杜公子真乃天降奇才!思常人所不敢思,为常人所不敢为!此法若行,实乃造福当下、恩泽万民之善政!既能解蝗灾燃眉之急,又能为百姓添一道应急之食,甚至可能开创一番新风气!二哥,此策当大力推行!”
李世民握住她的手,语气变得无比郑重:“正是如此!所以,朕想请观音婢明日助朕一臂之力,演一出好戏,彻底堵住那些迂腐之臣的嘴!”
“二哥但请吩咐,臣妾义不容辞。”长孙皇后毫不犹豫。
“明日早朝,朕料定那些人也必定会再次以‘天谴’、‘不祥’、‘亵渎’为由,阻挠捕蝗及收购之策。届时…”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帝王的狡黠和决断,“朕想请观音婢你,亲自带着御厨和这刚刚炸好的蝗虫,出其不意地驾临两仪殿,就在那朝堂之上,当场演示制法,并请诸位大臣……亲自品尝!”
长孙皇后闻言,先是一怔,随即全然领会了丈夫的意图。这是要以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打破群臣的心理壁垒和固有认知!她温婉的脸上露出一抹坚定而又有力的笑容,凤眸中闪烁着智慧与勇气:“臣妾明白了。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为了天下黎民,为了大唐江山,臣妾愿行此惊世骇俗之举。定要让诸位大臣,亲口尝一尝这所谓‘天谴’的真正滋味!”
翌日,两仪殿。朝会果然如李世民所料,再次陷入了关于是否该大力捕蝗、尤其是杜家村收购蝗虫的激烈争论之中。以一些世家老臣和言官为首的反对派,再次引经据典,唾沫横飞,情绪激动。
“陛下!蝗灾乃上天示警,必是政教有失,当反躬自省,修德以禳之!岂可妄动刀兵(指捕杀),甚至行此铜臭之举(指收购),玷污朝廷体面?此乃亵渎天道,必遭天谴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御史捶胸顿足,仿佛朝廷马上就要大祸临头。
“臣附议!《春秋》之所记,灾异之所儆,人君当畏天威,省刑罚,薄赋敛…岂能逆天而行?”
就在争论不休、面红耳赤、殿内气氛压抑到极点之际,殿外突然传来内侍一声清晰又略带尖锐的通报,打破了僵局:“皇后娘娘驾到——!”
众臣皆是一愣,纷纷愕然循声望去。皇后驾临朝堂议政之所,这是极其罕见、近乎违背祖制的事情!只见长孙皇后身着庄重华丽的皇后礼服,头戴凤冠,神态却从容淡定,在一众低眉顺眼的宫女和内侍的簇拥下,缓步走入这庄严的两仪殿。她的身后,还跟着两名身穿御厨服饰、战战兢兢的男子,一人端着一个小巧的泥炉,上面架着一口小铁锅,里面的油正滋滋作响,冒着青烟;另一人则端着一个用明黄色绸布盖着的托盘。
所有大臣,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捕蝗的,都一时愕然失措,完全不明白皇后此来何意,纷纷下意识地躬身行礼,心中充满了疑问和不安。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故作惊讶:“皇后何以突然至此?此乃朝会议政之所。”
长孙皇后向李世民微微屈膝行礼,仪态万方,声音清越平和,却清晰地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臣妾听闻陛下与诸公为国事操劳,废寝忘食,尤其为蝗灾之事殚精竭虑,争议不休。臣妾偶得一法,或可解诸公心中之惑,特来觐见,望陛下恩准。”
不等众臣从惊愕中反应过来,她便对那两名御厨微微颔首。御厨在无数道震惊目光的注视下,颤抖着上前,就在这庄严肃穆、代表着大唐最高权力中枢的两仪殿上,开始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一人揭开托盘上的明黄绸布,里面赫然是密密麻麻、还在微微蠕动的鲜活蝗虫!另一人则将蝗虫倒入一个细网筛中,快速在准备好的清水中淘洗,沥干……
所有大臣都看傻了!目瞪口呆!许多年迈的老臣已经吓得面色发白,胡须颤抖,几乎要晕厥过去!这…这成何体统?!在朝堂之上…皇后娘娘竟然…竟然让御厨做菜?!还是做蝗虫?!这简直是亘古未有的荒唐事!
“皇…皇后娘娘!使不得!使不得啊!”有大臣忍不住惊呼出声。
然而,长孙皇后却面色不变,仿佛在做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依旧从容镇定。很快,在一阵令人头皮发麻的窸窣声后,御厨将那一筛子处理好的蝗虫,在无数道惊骇欲绝的目光注视下,直接倒入了那滚烫的油锅之中!
“刺啦——!!!”
一声剧烈无比的爆响声猛然炸开!滚油与水分激烈反应,油烟升腾,一股奇异的、浓郁的焦香味瞬间席卷了整个两仪殿,霸道地冲入每一位大臣的鼻腔,冲击着他们固有的认知和感官!
许多大臣已经不忍再看,或以袖掩面,或摇头叹息,认为国将不国。
但长孙皇后却恍若未闻。很快,炸得通体金黄、香气扑鼻的蝗虫被捞出控油,然后由宫女动作麻利地分装到一个个精致的小碟子里,每碟只放一两只,撒上细细的盐末和椒粉。
长孙皇后亲自端起第一个小碟,莲步轻移,走到那位反对最激烈、捶胸顿足的老御史面前,温言道:“王御史,忧国忧民,心意可嘉,辛苦了。请尝尝此物。”
那王御史看着碟子里那分明就是虫子形态的物事,脸都绿了,手抖得如同秋风中的落叶,连连后退:“皇…皇后娘娘…凤驾亲临…已是不合礼制…此…此等污秽不祥之物…如何能…能入臣之口?使不得!万万使不得啊!此乃亵渎朝堂啊!”
长孙皇后声音依旧温和,却带着一种母仪天下的雍容和不容置疑的力量:“陛下与本宫,昨日已亲口尝过,味甚美,且无毒无害。上天降下此物,或非只为示警惩戒,亦是赐予万民渡过难关之食。御史既口口声声为国为民,心怀天下,何不亲身一试,以辨真伪?若此物真为不祥,自有天道降罚,本宫在此,与你一同承担便是。”
王御史看着皇后那坚定而真诚的眼神,又偷眼瞥见龙椅上陛下那深邃莫测、意味深长的目光,再闻到那不断飘来、勾得人莫名口舌生津的奇异香气,额头上冷汗涔涔。最终,在帝后双重目光的压力下,在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中,他把心一横,眼一闭,仿佛赴死就义般,颤抖着拈起那只炸蝗虫,塞入了口中。
他几乎是囫囵咀嚼了两下,便想硬吞下去。但那酥脆的口感和爆开的香味,让他不由自主地放慢了动作。他的表情瞬间变得极其古怪,从最初的视死如归,变成了眉头紧锁的困惑,再到一丝难以置信的惊讶,最后……喉头滚动,竟然……咽下去了?还下意识地咂了咂嘴?
有了王御史这“第一个吃螃蟹(蝗虫)的人”,再加上皇后亲自奉食,皇帝陛下显然也已默许甚至支持,其他大臣,无论是出于强烈的好奇、被迫的压力,还是想趁机讨好帝后,都开始怀着各种复杂的心情,陆续尝试。
于是,大唐帝国庄严的两仪殿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奇观:一群身着紫袍玉带、平日里道貌岸然的朝廷重臣,个个表情古怪、动作迟疑,小心翼翼地品尝着来自皇后的“恩赐”——油炸蝗虫。
“咔嚓…咔嚓…” 细微的咀嚼声此起彼伏。
“咦?这…这口感…”
“竟…竟如此酥脆?毫无异味?”
“香!确实别有风味!似有禽肉之香?”
“老夫…老夫活了七十载,从未想过,此等灾虫,竟能下咽,不,竟是意想不到的美味!”
惊叹声、不可思议的低声议论声渐渐取代了之前的死寂和震惊。程咬金更是吃得啧啧有声,毫无顾忌地大声叫好:“皇后娘娘!此物甚好!甚好!酥脆咸香,乃是极品下酒菜!再多来些!”他还眼巴巴地看着宫女手中的盘子。
长孙皇后看着众人从极度抗拒到惊讶接受再到品味琢磨的转变过程,脸上露出了欣慰而雍容的笑容。她转向李世民,微微点头。
李世民心中大定,知道时机已完全成熟,他朗声开口,声音洪亮,充满了帝王的决断力:“众卿既已亲口尝过,可知朕与皇后并非虚言!蝗虫,可食!且味美!并非什么不祥之物,而是上天赐予我大唐,助我等渡过难关的意外之食!传朕旨意:将此法即刻刊印成册,绘制图形,发往受灾各州县,广为传播!令各地官府组织人手,当场演示,鼓励百姓捕食!朝廷收购蝗虫之策照旧推行,但朕更希望,不久的将来,百姓捕蝗,非为换那几文铜钱,乃是为自家餐桌添一道美味,为灾年增一份口粮!”
“陛下圣明!皇后娘娘千岁!”这一刻,再无人提出反对。许多大臣甚至已经开始摸着胡子,暗自琢磨着回去后也让自家厨子试试这新奇的“野味”,或许还能开发出些新吃法?
自此,油炸蝗虫(民间很快起了“旱虾”、“飞蝗”、“天鸡”等雅号)的做法,以惊人的速度从皇宫传遍长安各大酒肆饭庄,继而如同长了翅膀一般风靡整个大唐。原本令人恐惧绝望的蝗灾,在强大的“吃货”属性加持下,其威胁性被戏剧性地大大降低。无数百姓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或是为了给餐桌上添一道难得的肉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捕蝗大军中去,效率远比官府的强制征发要高得多。
我可怜的蝗虫大军啊,你们恐怕从未想过,最终终结你们肆虐的,不是虔诚的祈祷,不是昂贵的农药,而是一份……来自深山的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