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杜远每日操心他的“肥料工程”和小心翼翼照料瓦盆里的“仙种”中飞快流逝。堆肥坑已经开始微微发热,散发出一股难以言喻的、属于发酵的独特气息,让路过的村民都掩鼻快走,私下里议论杜家小子是不是在炼什么邪门的“臭丹”。杜远却对此十分满意——发热就意味着微生物活动剧烈,肥力转化顺利!
瓦盆里的成果更是喜人。
那半截红薯早已生出密密麻麻、蜿蜒曲折的淡紫色根须,原本的几个芽点抽出了十几条嫩绿强壮的藤蔓,长长的,生机勃勃,几乎要爬出瓦盆了。而且在近一个月时间还可以源源不断的产出红薯苗(红薯种植北方大概在4至5月之间,9至10月收获。一年一季。)。杜远小心翼翼地剪下这些藤蔓,每一段保留两三个节——这就是未来的红薯苗!
而玉米(种植时间和红薯差不多)种子也不负众望,在另一个破瓦盆里挤挤攘攘地长出了五十多棵绿油油、小腿高的幼苗,叶片宽大,看着就惹人喜爱。
时机到了!
杜远大手一挥,宣布:“仙农门左右护法听令!今日,仙苗正式下凡入土!”
杜子腾和杜子鄂经过一个多月的“肥料熏陶”,已经对杜远各种稀奇古怪的命令有了免疫力,闻言立刻扛起小锄头和小木桶(现在专门用来浇“仙田”的),表情肃穆,仿佛不是去种地,而是去举行什么神圣仪式。
杜远先处理红薯苗。他选择了一个阴天的下午,带着他的“团队”和那一把翠绿的红薯藤来到那亩已经被他用初步腐熟的堆肥和草木灰稍微改良过的地里。
“看好了,这叫扦插!”杜远拿起一根红薯藤,比划着,“斜着插进土里,留两片叶子在外面就行,间距……嗯,一臂左右。”他尽量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话指挥。
杜子腾和杜子鄂学着他的样子,笨拙但认真地把一根根藤蔓插进松好的土垄里。
这时,一些干完农活回村的村民被这奇怪的景象吸引了,三三两两地围过来看热闹。
“杜小子,你这是弄啥咧?这野藤子也能往地里插?”一个老汉叼着烟袋,满脸不解。
“王伯,这可不是野藤子,这是红薯藤,秋天下面能结出这么大!”杜远用手比划了一个夸张的大小,“又甜又顶饿!”
村民们发出善意的哄笑,显然不信。地里刨食一辈子,没听说过插根藤就能结出大果子的。
“远哥儿,你莫不是被水鬼迷了心窍咯?尽弄些古怪!”一个婶子笑道。
杜子腾不乐意了,抬起头大声道:“不许胡说!这是河神赐的仙藤!远哥是仙童!”
杜子鄂也吸溜着鼻涕附和:“对!能结出比……比子腾哥脑袋还大的果子!”
村民们笑得更厉害了。杜老汉也在人群中,脸上有点挂不住,但看着孙子认真的模样,还是忍住了没吭声。
杜远不理睬议论,专心指导。很快,一垄地都插满了绿油油的红薯藤,看着倒也挺像回事。
接下来是玉米苗。这个更让村民们惊奇了。
“这又是啥苗?看着像黍米,叶子又宽这么多?”
“杜小子,你这苗育得也太密了,这咋长开?”
杜远一边指挥杜子腾和杜子鄂小心翼翼地将玉米苗从瓦盆里连土挖出,一边解释:“这叫玉米,也叫玉黍米,杆子上结棒子,棒子上长满金灿灿的珠子,煮熟了又香又糯!到时候我们村就能吃饱了。”
他让两兄弟按照更大的间距挖坑,每个坑里先撒上一点他精心配置的“底肥”(主要是腐熟堆肥和草木灰混合物),然后才把玉米苗栽下去,轻轻压实土壤,再浇上定根水。这套流程看得老农们直皱眉头——种地啥时候这么讲究了?还每个坑单独施肥?败家也不是这个败法!
“哎哟喂,杜老汉,你家这地是种金元宝呐?这么伺候?”有人调侃道。
杜老汉哼了一声,背着手走了,眼不见心不烦。
杜远却毫不在意,他仔细检查每一棵栽下去的玉米苗,确保它们站得笔直。他心里清楚,这些在村民看来过度奢侈的投入(主要是他那点有限的“神肥”),对于 最大化产量至关重要——这专业词汇又冒出来了。
忙活了大半天,所有的红薯藤和玉米苗都顺利移栽到了大田里。一片绿意盎然的“仙田”在这片灰黄的土地上显得格外扎眼。
杜远叉着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虽然腰酸背痛(十岁孩子的身体还是不太经折腾),但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杜子腾凑过来,小声问:“远哥,完事了?啥时候能啃棒子?”
杜子鄂看着那些嫩苗,舔了舔嘴唇:“看起来不太禁啃的样子……”
杜远:“……等着!等它们长大!从今天起,你们的任务就是每天来看守仙田,驱赶鸟雀和野猪……呃,估计咱们这也没野猪,主要是防着村里的鸡!还有,按时浇水!”
“得令!”两兄弟齐声应道,感觉责任重大。
围观的村民渐渐散去,大多还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只有少数几个心思活络的,看着杜远那套一丝不苟的流程和杜老汉居然真舍得拿地给他折腾,心里隐隐约约觉得,也许……这杜家小子,真有点门道,些许能成事?
夕阳下,杜远站在田埂上,望着那片承载着希望和无数质疑的绿色,仿佛看到了秋天时,红薯堆满筐、玉米金灿灿的景象。
“产后护理第一阶段,移栽成活,顺利完成。”他低声自语,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接下来就是田间管理和追肥了……嗯,得想办法弄点更多更好的肥料。”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村里那些公共区域的杂草和那几头瘦骨嶙峋的牛……。村里仅有的几头耕牛,还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村里人从外面冒着生命危险收集起来的。但是现在成了杜远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
而此时的大唐皇帝,正一地鸡毛的和他的几位臂膀商量大唐缺粮和五姓七望占领大量土地和人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