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幕:唐墓终章,千年回响
青龙山水库的晨光带着几分凉意,洒在主墓室敞开的入口处。毛三踩着青石板走进墓室时,队员们已在石棺周围搭起简易支架,小马灯的光透过防尘布,在壁画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是墓主人李忠义出行的图景,斑驳的色彩里,还能辨认出胡人向导的高鼻深目,以及战马披挂的铠甲纹路。
“先清石棺外围,用竹片把淤泥刮到陶盆里,别碰坏棺身的浮雕。”毛三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石棺侧面的缠枝纹,纹理间还沾着千年未散的湿泥。他转头看向郭维,后者正拿着软尺,在墓主人骨骸的股骨旁俯身测量,笔记本上已经画满了标注:“股骨长度45.2厘米,骨密度显示年龄约55岁,肋骨无骨折痕迹,初步判断是病逝。”
队员小李捧着刚清理出的墓志铭,快步走过来,青石材质的碑面上,楷书字迹虽有磨损,却仍清晰可辨。“毛队,您看!‘大唐故游击将军李公讳忠义,字秉节,京兆长安人’——果然是唐代的墓!”毛三接过墓志铭,凑到灯前细看,读到“安史之乱时,随汾阳王(郭子仪)平叛,后贬于洛州(今豫西)”时,不禁抬头对郭维笑道:“之前我还坚持是宋墓,现在看来,这墓志铭就是最硬的证据。”
清理工作持续了整整五天。当最后一层淤泥被拂去,石棺内的随葬品逐一显露:左侧是一匹三彩马,枣红色的釉色鲜亮如初,马背上的鞍鞯还缀着细小的鎏金饰片;右侧并排放着三面铜镜,其中一面海兽葡萄镜,镜背的葡萄藤缠绕着瑞兽,纹路精致得仿佛能摸到凸起的质感;最里侧,一枚嵌着红珊瑚的兽首金饰静静躺在丝织品残片上,与陈老二偷走的那件形制相似,却更小巧,显然是墓主人的随身之物。
“一共136件文物,一级文物3件,二级12件,剩下的都是三级。”毛三拿着清点清单,在临时搭建的文物登记棚里核对,郭维则在一旁给每件文物拍照,相机快门声在安静的棚里格外清晰。“这匹三彩马,釉色保存得这么好,在唐代三彩里都算少见的。”郭维放下相机,指着木盒里的三彩马,眼里满是赞叹,“还有那两件兽首金饰,明显是突厥风格,说明墓主人当年可能和突厥有过往来,对研究唐代豫西的民族交流太重要了。”
傍晚时分,省博物馆派来的文物运输车载着泡沫箱和棉絮赶到,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文物包裹好,装进特制的箱子里。毛三站在车旁,看着最后一个箱子被搬上车,突然想起初到青龙村时,干涸的湖底露出神兽犄角的模样,再看如今清理干净的墓室,还有这些重见天日的文物,心里忽然涌上一股满足感——这几个月的争执、恐慌、奔波,终究没有白费。
第六十二幕:学术和解,共着新篇
县文化馆的小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窗户,落在铺着白布的长桌上。桌上摊开着唐墓的测绘图、文物照片和墓志铭拓片,毛三与郭维相对而坐,中间放着一本翻开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标注。这是两人第一次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讨论唐墓的学术价值。
“之前我坚持‘宋代说’,主要是看神兽造型觉得像宋,但忽略了唐代后期也有这种风格的延续,加上没发现墓志铭,才犯了主观错误。”毛三先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坦诚,他指着测绘图上的墓道结构,“现在看,竖井式墓道、耳室的位置,还有墓志铭里的纪年,都明确指向唐代宗大历年间,是我之前太固执了。”
郭维闻言,笑着摇了摇头,拿起一张兽首金饰的照片:“其实我一开始也有偏差,没考虑到唐代中原与突厥文化的融合程度,直到看到这两件金饰,还有壁画上的胡人形象,才敢确定墓主人与突厥的关联。咱们俩之前的争执,其实都是为了搞清楚真相,不算什么。”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不过也多亏了那些争执,咱们才会反复核对细节,没放过任何疑点,不然可能还发现不了甬道里的小洞,也查不清老陈的骨骸来源。”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墓主人的生平推测到唐代豫西的历史背景,从文物风格分析到民族文化交流,笔记本上的标注越来越多。聊着聊着,毛三突然提议:“不如咱们合写一篇论文吧?就叫《青龙山水库唐墓发掘报告与相关问题研究》,既写发掘过程和文物特征,也分析黑风岭骨骸案反映的文物保护问题,你觉得怎么样?”
郭维眼睛一亮,立刻点头:“我正有这个想法!这篇论文不仅有考古发掘的一手资料,还有跨地区案件的关联分析,比单纯的发掘报告更有价值。”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论文题目,“咱们可以分工,你负责墓葬形制和文物描述,我来写骨骸鉴定和历史背景分析,最后再一起整合,补充黑风岭案的启示部分。”
接下来的一周,两人利用发掘收尾的间隙,在帐篷里熬夜整理资料。毛三翻出父亲留下的《宋代墓葬形制考》,对比唐墓的结构,找出两者的异同,详细记录在论文里;郭维则查阅《新唐书》《旧唐书》中关于唐代洛州的记载,结合墓志铭里的信息,还原李忠义的生平,还特意加入了兽首金饰与突厥文化的关联考证。
论文初稿完成那天,两人在村部的煤油灯下逐字逐句修改。当读到“青龙山水库唐墓的发掘,不仅填补了唐代豫西中小型贵族墓葬研究的空白,其出土的突厥面红文赤,更为探讨安史之乱后中原与边疆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时,毛三忍不住感慨:“没想到咱们俩从一开始吵得面红耳赤,最后还能一起写出这么一篇论文。”郭维笑着回应:“学术研究本来就该这样,有分歧才会有进步,以后要是有机会,咱们还可以一起合作。”
第六十三幕:村民转意,守护传承
青龙村的晒谷场上,挤满了村民。毛三站在临时搭起的高台上,手里举着一张唐墓壁画的照片,大声讲解:“大家看,这是墓里的壁画,画的是唐代的将军出行,这些文物都是国家的宝贝,也是咱们青龙村的骄傲,保护它们,就是保护咱们的历史。”
台下的村民们议论纷纷。几个月前,他们还因为“古墓招灾”的谣言围堵过考古队,如今看到照片里精美的文物,听着毛三的讲解,态度渐渐变了。李婶挤到前排,指着照片里的三彩马,对身边的人说:“没想到这老坟里还有这么好看的马,之前我还以为挖坟不吉利,现在才知道是这么重要的东西。”旁边的村民也附和道:“是啊,之前刘权利瞎起哄,说什么有鬼,现在看来,都是陈老二搞的鬼,咱们可不能再糊涂了。”
齐军站在高台旁,手里拿着几块从墓里清理出的陶片残块,给孩子们展示:“你们看,这是唐代的陶片,上面还有花纹,咱们水库底下的古墓,就是这些宝贝的家,以后咱们要好好保护它,不能让别人破坏。”孩子们围着齐军,好奇地摸着陶片,七嘴八舌地问:“齐叔,这陶片真的有一千多年了吗?”“以后还能看到墓里的宝贝吗?”齐军笑着回答:“当然有一千多年了,以后这些宝贝会放在博物馆里,你们长大了可以去看,而且咱们村的古墓,会立上保护牌,咱们都要看着它,不让它被破坏。”
毛三看到村民们的态度转变,心里很是欣慰。他从高台上走下来,走到之前带头反对发掘的几个老人身边,递上一杯热水:“大爷,之前因为发掘的事,让大家担心了,现在真相都清楚了,这些文物是国家的财富,也是咱们村的荣耀,以后还得靠大家一起保护。”其中一位老人接过水杯,叹了口气:“毛队长,之前是我们老糊涂了,轻信了谣言,以后你们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我们肯定支持。”
当天下午,村民们主动提出帮考古队清理发掘现场。男人们扛着铁锹,把主墓室入口周围的泥土平整好;女人们则拿着扫帚,把散落的碎土扫干净;孩子们也跟着帮忙,捡拾地上的小石子。刘权利虽然被撤销了村长职务,但也主动来帮忙,他低着头对毛三说:“毛队长,之前我犯了错,现在想弥补,以后村里要是有文物保护的事,我一定出力。”毛三拍了拍他的肩膀:“知道错了就好,以后好好为村里做事,一起保护好咱们的古迹。”
夕阳西下时,发掘现场已经清理完毕。村民们和考古队员们一起坐在晒谷场上,吃着村民们送来的红薯和玉米,聊着唐墓的故事。毛三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想起初到青龙村时的冷清与猜忌,心里忽然觉得温暖——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人心的纽带,如今,这份守护历史的意识,已经在青龙村的村民心里,悄悄扎下了根。
(第五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