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山拒绝诺华合作的消息,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了国际巨头的脸上。反击来得又快又狠,而且这次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暗箭齐发。
最先中招的是张承志。马来西亚基地突然收到法院传票,一家当地药企起诉他们“非法获取商业机密”,声称大山药业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了其传统草药配方。证据是几封伪造的邮件和一名被收买的离职员工的“证词”。
“爸,这是赤裸裸的诬告!”视频里,张承志气得声音发抖,“他们连我们和哈菲兹博士的合作协议都拿出来断章取义,说我们欺诈!”
几乎同时,欧洲专利局再次发难,基于“新发现的证据”,重启对“地涌金莲”专利的异议程序。这次提出的质疑更加刁钻,涉及复杂的分子结构认定问题,需要耗费巨资聘请顶尖专家团队应对。
最阴险的一击来自学术圈。国际某权威期刊突然撤稿李秀云团队三年前发表的一篇基础研究论文,理由是“数据重复性存疑”。虽然那篇论文与“地涌金莲”无关,但被别有用心的人炒作成“大山药业学术造假”,严重动摇了投资者信心。
股价应声大跌,媒体蜂拥而至,公司门口堵满了记者。连一直支持大山药业的银行都打来电话,语气谨慎地询问“是否需要流动性支持”。
“张总,这是有组织的绞杀!”梁致远从香港发回急电,“我查到诺华动用了至少三家公关公司和两家律师事务所,在全球同步发动攻击!”
王斌急得嘴角起泡:“咱们三头六臂也应付不过来啊!欧洲要打官司,马来西亚要应诉,国内还要应对舆情……”
李秀云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带着团队逐帧复核被质疑的论文数据,眼圈熬得通红。赵启明博士气得摔了杯子:“这是学术霸凌!那篇论文的数据绝对经得起检验!”
面对狂风暴雨,张大山反而异常平静。他站在办公室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用红笔将几个受攻击的点连成线,冷笑一声:“他们越急,越说明咱们打中了他们的七寸!”
他迅速做出部署:
1. 马来西亚: 让张承志聘请当地顶级律师团,反诉对方诬告,并申请法庭对“伪证”进行司法鉴定。同时,让哈菲兹博士联络马来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联名支持大山药业的合规经营。
2. 欧洲: 不惜重金,聘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领衔的专家团队,对专利争议点进行权威论证。同时,通过中国驻欧盟使团,向欧方表明关切。
3. 学术纠纷: 李秀云团队立即向期刊提交完整原始数据,要求复审。并联系国内外同行专家,准备联署声援。
4. 舆情应对: 王斌组织新闻发布会,出示诺华幕后操纵的证据链,将商业竞争上升至国家产业安全高度,争取舆论支持。
关键时刻,“中国创新药出海联盟”发挥了作用。几家成员企业联合发表声明,谴责国际巨头的不正当竞争,并共享应对经验。一家曾在类似官司中胜诉的企业,主动为张承志提供了法律支援。
更令人振奋的是,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表示将支持中国药企依法维权,并考虑对恶意行为采取反制措施。
一个月后,战局出现逆转:
- 马来西亚法院初步裁定原告证据存在重大瑕疵,要求其补充举证。
- 欧洲专家团提交的论证报告获得专利局认可,异议程序暂停。
- 涉事期刊在复核原始数据后,发表更正声明,确认论文结论有效。
三箭齐发,全部落空!
庆功宴上,张承志从海外发来视频,小伙子瘦了一圈,但眼神锐利:“爸,经过这一仗,我在海外算真正站稳脚跟了!”
张大山举杯,对全体员工说:“这一仗,打出了中国药企的骨气!以后谁想掐咱们脖子,就得做好崩掉牙的准备!”
但他心里清楚,诺华这样的巨头,绝不会轻易认输。更激烈的较量,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