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儿子“课外书”的误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化解了,反而让张大山对儿子的成长有了新的认识。他意识到,血脉里的传承或许比刻意的教导更为深刻。这份意外的欣慰,让他能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公司日益复杂的局面。
临近年关,各项工作都进入了收官和规划的关键阶段。张大山召集了所有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开了一次年终总结暨来年规划会。会议室里,气氛比往年更加热烈,也透着几分大战前的凝重。
周明率先汇报了生产和质控情况:“……GAp标准化种植体系已全面覆盖核心基地,ERp系统运行平稳,生产效率提升了15%,成本下降了8%。但‘地涌金莲’的中试规模扩大后,病虫害防治和采收时机的统一性,是明年面临的最大挑战。”
王斌接着总结了市场情况:“传统药材渠道稳定,但利润空间被挤压。海外市场开拓顺利,尤其是欧盟对‘紫丹参’标准的认可,带来了溢价优势。明年重点是如何将‘地涌金莲’的概念成功推向市场,并防范‘华东’可能的新一轮价格战或舆论攻击。”
李秀云的汇报则聚焦于研发:“‘地涌金莲’露天种植技术基本成熟,有效成分稳定性达到预期。明年将启动保健品剂型的中试,并与陈博士团队合作,开展更深入的药理和临床前研究。同时,‘七叶一枝花’的组培技术取得突破,有望明年进行小规模移栽试验。”
最后,梁致远通过视频连线,汇报了战略层面的思考:“张总,各位同事。根据目前的信息,‘华东药业’与外资的接触已进入实质阶段,预计明年会有大动作。我们必须做好应对更激烈竞争的准备。我建议,明年我们的战略核心应围绕三点:一是筑牢‘技术护城河’,加快新药研发和现有品种的深度开发;二是拓展‘产业链协同’,利用联盟优势,控制上游优质资源,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三是谨慎探索‘资本合作’,在确保控制权的前提下,引入能带来战略资源的投资者,提升抗风险能力。”
会议从上午开到华灯初上,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中更多是兴奋和坚定。张大山认真听着每个人的发言,不时记录、提问。最后,他做了总结:
“大家都说得很好,情况分析得很透。”他环视全场,声音沉稳有力,“今年,我们顶住了压力,守住了根本,还开辟了‘地涌金莲’这片新天地。这说明什么?说明只有我们方向对头,团结一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凝重:“但是,明年,形势会更复杂。对手更强,要求更高。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明年的工作重点,我同意老梁的思路。第一,研发是命根子,秀云牵头,必须持续投入,确保技术领先。第二,质量和品牌是生命线,周明和王斌负责,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好。第三,管理和效率是保障,各部门都要精打细算,向管理要效益。”
“另外,”张大山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信息和保密工作。商场如战场,以后这方面的较量只会多,不会少。”
会议结束,众人散去。张大山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写满计划和数字的白板,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企业发展到这个规模,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但他心里也有一股豪气,这是他和他的团队一手一脚打拼出来的江山,他有信心带领大家继续走下去。
晚上回到家,屋里飘着饭菜香。张承志正坐在书桌前,摊开一本厚厚的《本草纲目》,旁边还放着个笔记本,认真地画着什么。看到张大山回来,他抬起头,叫了一声:“爸。”
很平常的一声称呼,却让张大山心里一暖。他走过去,看了看儿子的画,是一株形态有些稚嫩但特征抓得很准的丹参图。
“画得不错。”张大山难得地夸了一句。
承志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吃饭的时候,李秀云说起过年安排,问张大山有没有时间一起回老家看看。张大山想了想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咬牙道:“挤时间也得回去!一年到头,也该陪陪老人了。”
夜深人静,张大山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县城星星点点的灯火。从靠山屯的坡地走到今天,整整十年了。十年风雨,坎坷泥泞,但他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未来的路看得如此清晰,脚步如此坚定。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知道,下一个十年,将是更广阔的天地,也是更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