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山药业与“仁济堂”的合资公司筹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之时,省政府颁布了《关于促进本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所谓的“中医药产业振兴计划”。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扶持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中医药龙头企业,打造从种植、研发、制造到健康服务的全产业链,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这阵政策东风,来得正是时候!
张大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将公司“道地药材宝库”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绝佳机会。他立刻组织团队,仔细研究政策细节,并让王斌负责与省市两级相关部门对接。
对接过程异常顺利。大山药业作为省内中医药领域的明星企业,尤其是刚刚与“仁济堂”达成战略合作,正是政府希望重点扶持的典型。相关部门负责人明确表示,支持大山药业申报“省级中医药龙头企业”,并鼓励其牵头组建“道地药材产业创新联盟”。
政策支持的方向与公司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这让张大山信心倍增。他迅速调整了工作重心,亲自挂帅,成立了“战略发展部”,负责申报龙头企业和筹建产业联盟事宜。
然而,新战略的落地,远非一纸文件那么简单。首要的挑战,就是人才。
“道地药材宝库”计划,需要大量既懂药材生物学、生态学,又熟悉现代农业技术和项目管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极为稀缺。李秀云的研发团队核心力量需要保障合资公司项目和现有品种的深度开发,难以分身。周明的管理团队更侧重于精细化生产和成本控制。王斌的市场团队擅长渠道和品牌,但对上游资源整合和科研项目管理经验不足。
张大山意识到,必须尽快引进一位能够统领全局、推动新战略落地的首席战略官(cSo) 或类似的高端人才。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新成立的人力资源总监,要求不惜重金,在行业内寻觅合适人选。
与此同时,李秀云那边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合资公司成立后,研发任务繁重,她需要频繁往返于靠山屯和“仁济堂”位于省城的研发中心之间,精力分散严重。而她自己的团队,在继续推进“紫芩一号”深度开发和抗衰老新方向探索的同时,还要支撑“道地药材宝库”的前期资源调研工作,明显力不从心。
“大山,我们的人手严重不足。”李秀云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向张大山坦言,“尤其是具备独立研究能力的项目带头人。现有的骨干已经满负荷运转,新招的毕业生需要时间培养。‘宝库’计划需要的大量基础性调研和品种筛选工作,现在根本没人能顶上去。”
张山大理解她的难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非一日之功。他沉思片刻,说:“我们不能等。秀云,你看这样行不行:第一,我们与省中医药大学、农科院建立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聘请他们的专家作为顾问,同时吸引研究生来我们基地做课题,以项目合作的方式解决部分人手问题;第二,对于‘宝库’计划,我们先从建立‘道地药材资源数据库’入手,这项工作相对基础,可以招聘一些有植物分类、生态学背景的年轻人来做,由你团队的老成员带一带。”
“这倒是个办法。”李秀云点点头,“可以先解决有无问题。但长远来看,必须建立起我们自己的人才梯队。”
就在张大山为人才问题绞尽脑汁时,周明带来了一个关于成本的好消息。通过持续的技术革新和流程优化,特别是在能源管理和自动化改造上的投入见效,生产基地的整体运营成本比去年同期又下降了百分之八。这笔节省下来的资金,为公司在人才引进和新项目投入上提供了宝贵的缓冲空间。
“周总,干得漂亮!”张大山由衷地称赞。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内部挖潜、降本增效,永远是稳健经营的基石。
政策的东风已经吹起,战略的蓝图已经绘就。尽管面临着人才短缺、资源有限的现实挑战,但张大山和他的团队,正以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方法,一步步地将宏伟的构想,变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大山药业,这艘刚刚驶出暴风区的航船,正调整风帆,借助政策的东风,向着“道地药材宝库”的宏伟目标,开始新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