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山赶到公司时,周明已经带着人在档案室里忙活了。一摞摞整齐的用药记录、检测报告被搬出来,扫描仪嗡嗡作响。李秀云团队的几个年轻人也赶了过来,帮着核对数据。
“张总,您看,”周明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记录,“这是去年三号基地防治根腐病的用药清单,采购单、领用记录、施用地块、操作人,全部对得上,系统里还有当时的天气和土壤数据。”
张大山仔细看了看,点了点头,心里踏实了不少。ERp系统虽然推行时磕磕绊绊,但真到了关键时刻,这电子账本比人脑子记得清楚多了。
“他们不是说咱们记录不规范吗?”张大山冷笑一声,“那就把‘规范’给他们看看!周明,你亲自带队,把所有GAp认证要求的记录,从头到尾捋一遍,做成一份详细的说明材料。另外,联系认证机构,请他们出具一份证明,确认我们的认证流程完全合规!”
安排完这些,张大山回到办公室,刚坐下,李秀云的电话就打来了。
“大山,我跟承志谈过了。”李秀云的声音有些疲惫,但带着一丝轻松,“孩子其实懂事了,他就是害怕。我跟他约好了,暑假先送他去省城的舅舅家住半个月,适应适应环境,也去那所重点高中看看。到时候再让他自己决定。”
张大山心里一暖,还是秀云有办法。“好,听你的。这事你多费心,我这头……”
“公司的事要紧,”李秀云打断他,“家里有我呢。对了,有个事忘了跟你说,昨天‘地涌金莲’的样本做细胞培养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的分泌物好像对‘七叶一枝花’的愈伤组织有促进作用,我准备交叉试验一下。”
张大山听着电话那头妻子絮絮叨叨说着科研的新发现,窗外是员工们为应对危机忙碌的身影,心里那点焦躁慢慢平复了下来。这就是他的日子,一边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务事,一边是瞬息万变的市场风云。哪一头都不能放下。
几天后,大山药业关于GAp认证的澄清材料,连同认证机构的证明,被正式提交给了省评选委员会。材料翔实,证据链完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扇在了造谣者的脸上。
评选结果公布那天,张大山正在地里看“地涌金莲”的试种情况。周明的电话打来,声音激动得有些变调:“张总!评上了!咱们是重点龙头企业!”
张大山握着手机,看着眼前破土而出的嫩绿幼苗,长长舒了一口气。这场风波,总算有惊无险地过去了。
晚上回到家,饭桌上的气氛轻松了不少。承志主动给张大山盛了碗饭,小声说:“爸,我去舅舅家看看再说。”
张大山摸了摸儿子的头,没再多说什么。
夜深人静,张大山独自在书房里翻看梁致远从西南发回来的“地涌金莲”市场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这种药材在东南亚华人圈需求很大,但货源极不稳定。梁致远在邮件末尾写道:“张总,这是个机会。如果我们能率先实现人工种植,就能抢占这片蓝海。我建议尽快立项。”
张大山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龙头企业评上了,眼前的危机解除了,可新的挑战又摆在了面前。家里的孩子要长大,地里的新苗要培育,外面的市场要开拓……这一桩桩,一件件,都等着他拿主意。
他想起老辈人常说的一句话:人这一辈子,就是扛着担子走路,扁担两头,一头是家,一头是业,哪头轻了都不行。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在梁致远的报告上批注:“同意立项。组建项目组,由李秀云总负责技术,你负责市场前期对接。”
批完,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夜色中的靠山屯,安静而祥和。他知道,明天的太阳升起,又有新的忙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