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丹参”专利诉讼的胜利,极大地提振了公司内外的信心。张大山趁热打铁,与李秀云、周明等人迅速落实了核心技术人才的激励与保护计划。通过设立项目奖金池、完善股权激励方案以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核心团队的凝聚力得到了显着增强,成功抵御了竞争对手的挖角攻势。
与此同时,周明提出的“技术输出”战略也进入了探索阶段。经过市场调研,他们选定本省另一个山区县——云雾县,作为首个对外技术合作的试点。云雾县有种植药材的传统,但技术落后,品质参差不齐,当地政府迫切希望引入先进模式,带动产业升级。
合作洽谈很顺利。大山药业派出了一支由技术骨干和基地管理人员组成的团队,为云雾县提供“紫丹参”的种苗、GAp种植技术标准和全程技术指导,并承诺保底收购达标产品。当地政府则负责组织农户和协调土地,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项目初期,进展看似顺利。技术团队热情高涨,当地农户也充满期待。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问题开始暴露。
首先是技术落地的水土不服。大山药业在靠山屯的成功,是建立在张大山多年深耕、对当地土壤气候了如指掌的基础上的。而云雾县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靠山屯存在差异,照搬靠山屯的种植方案,出现了植株适应性不佳、病虫害发生规律不同等问题。技术团队需要不断调整方案,增加了工作量和不确定性。
其次是管理模式的冲突。大山药业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要求农户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操作规范进行农事活动,并详细记录。这对于习惯了粗放式管理的当地农户来说,难以适应,觉得“太麻烦”、“束缚人”。尽管有当地干部协调,执行的到位率依然不高。
最后是利益分配的摩擦。大山药业提供的保底收购价虽高于当地市场均价,但扣除种苗、专用肥料和技术服务费后,农户的实际收益增长并不像预期那么明显。部分农户开始怀疑合作的价值,积极性受挫。
项目推进三个月后,首次采收的“紫丹参”品质参差不齐,达标率远低于预期。云雾县方面颇有微词,大山药业的技术团队也感到挫败和疲惫。首次技术输出尝试,遭遇了现实的“门槛”。
周明亲自去了一趟云雾县,回来后向张大山汇报,面色凝重:“张总,情况比预想的复杂。技术输出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需要更深度的本地化和更灵活的合作模式。我们可能过于乐观了。”
张大山没有责怪,而是组织了一次深入的复盘会。李秀云在会上指出:“问题核心在于,我们输出的是‘标准’,但忽略了‘适配’。每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都不同,技术和管理必须因地制宜。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更灵活的、能够根据不同区域进行调整的技术推广体系。”
王斌也从市场角度提出建议:“利益分配机制需要优化。可以考虑阶梯式收购价,品质越高,价格越高,激励农户精细化管理。或者,探索成立合资合作社,让农户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分享产业链的更长线收益。”
张大山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意识到“技术输出”是一个系统工程,远比内部管理复杂。它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本身,更是对异地资源的整合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力。
就在他们埋头解决技术输出困境的同时,李秀云在一次行业学术会议上,带回了一个令人警觉的消息:一种名为“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新型生物技术,正在国际植物药研发领域兴起。该技术可以在实验室可控环境下,大规模、高效率地生产出特定药用成分,理论上不受自然环境、季节和病虫害的影响。
“这项技术虽然还不成熟,成本高昂,但代表了未来的一个方向。”李秀云忧心忡忡地说,“如果未来这种技术取得突破,可能会对咱们这种依赖道地药材、传统种植的模式产生颠覆性冲击。”
这个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张大山心中激起层层波澜。他刚刚打赢了一场保卫传统育种成果的官司,却不得不面对可能来自全新技术的降维打击。
技术输出的挫折与未来技术的威胁,让张大山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企业的发展,如同逆水航行,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风浪,更要眺望远方的暗礁。坚守根本与拥抱变革,如何平衡?
他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夕阳的余晖映照在现代化的厂区上,一片金黄。这坚实的基业,是他一手打拼出来的。但未来,它需要新的引擎,既要能深耕脚下的土地,也要能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