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黑猪风波再起,智破困局展锋芒
市报风波带来的余震尚未完全平息,陈临海便不得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另一个重点扶持项目——“生态黑猪”养殖合作社上。与“枣香情”的危机不同,黑猪项目面临的不是外部资本的恶意竞争,而是来自内部的技术壁垒和信任危机。
合作社负责人王大河是个实干家,但对于品牌化和标准化运营几乎一窍不通。第一批按照新标准饲养、等待出栏的五十头黑猪,在申请使用设计好的新品牌标识和冷链配送时,卡在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环节——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升级备案和冷链运输的卫生许可。
这些手续对于王大河来说犹如天书,跑了几次县里的相关部门,不是被繁琐的流程搞晕,就是被办事人员不冷不热的态度顶回来,时间一天天耽误,猪到了出栏体重却不能按时屠宰销售,每天消耗的饲料成本都在增加,社员们开始议论纷纷,甚至有人怀疑镇里这个项目到底靠不靠谱。
“陈干部,您看啊,真不是俺们不想努力,实在是那些衙门的门槛太高啦!俺们这些老农民,哪能玩得转啊!”王大河一脸焦急地找到陈临海,他那黝黑的面庞上,写满了无奈和无助。
只见王大河不停地搓着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仿佛这样就能缓解他内心的焦虑似的。他接着说道:“再这么拖下去,那些猪可就不长肉光吃料啦!到时候,社员们肯定会有意见的!您想想看,投进去的钱可都是大家的血汗钱啊!”
陈临海听了王大河的话,心中一紧,他立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可不仅仅是手续繁琐的问题,更关乎到政府的公信力和项目的执行力。如果连这么一点小事都无法顺利推进,那以后谁还会相信镇里的扶持政策呢?
他二话不说,立刻放下手头其他工作,亲自带着王大河去跑手续。他深知这些手续的繁琐和复杂,不能让王大河一个人去面对那些冰冷的窗口和冗长的流程。
他迅速翻出相关政策文件,仔细研读每一条申请条件和要求,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然后,他根据这些条件和要求,提前准备好所有可能需要的材料清单,确保万无一失。
当他们来到县农业局畜牧科时,遇到了一个推诿扯皮、打着官腔的副科长。这个副科长一见到他们,就摆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嘴里念叨着:“哎呀,这个备案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哦,需要专家论证,需要时间排队……”
“领导,”陈临海不卑不亢,将准备好的材料和政策条文指给他看,“根据《xx省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xx条,我们这种情况属于备案变更,不需要专家论证。这是我们的全部材料,请您审核,如果缺少什么,我们立刻补,如果符合要求,请您按程序办理。” 他语气坚定,条理清晰,对方一时语塞,找不到推脱的理由,只好不情不愿地接过了材料。
在县市场监管局办理冷链食品经营许可的过程中,合作社遇到了一些问题。尽管他们委托了合规的屠宰场进行屠宰,但合作社自身的存储点仍需接受验收。然而,就在这个环节,他们的申请被卡住了。
负责审批的工作人员指出:“你们这个预冷间的温度记录不连续,这不符合相关规定。”面对这一情况,陈临海并没有与工作人员进行争辩,而是迅速采取行动。
他立即拨通了合作社的电话,语气严肃地告知对方这一问题,并要求他们马上检查温度记录仪,确保数据完整,并将现场视频拍摄下来发送给他。陈临海深知,时间紧迫,每一分钟都可能影响到许可证的办理进度。
与此同时,陈临海还想到了另一个关键问题——运输人员的健康证。由于合作社的两名负责运输的人员尚未取得健康证,这也可能成为办理许可的障碍。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联系了镇卫生院的医生,请求他们紧急为这两名人员办理健康证。
陈临海在电话中详细说明了情况的紧迫性,希望医生能够尽快安排体检和办证事宜。他明白,只有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合作社才能顺利获得冷链食品经营许可,继续开展业务。
他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处理器,精准地找到每个卡点的症结,然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去解决。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协调者,更是一个冲在一线的执行者。王大河跟在他身后,看着他为了合作社的事情据理力争、奔波协调,心中的感激和信服无以复加。
几天下来,手续终于全部跑完。当那张盖着红印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拿到手时,王大河激动得手都在发抖。
然而,就在第一批贴上新品牌标签、通过冷链车发往市里高端超市的黑猪肉即将上架的前夜,一个更恶毒的谣言悄然在新枣镇乃至周边乡镇传开。
谣言称:“生态黑猪”合作社的黑猪根本不是传统土法养殖,而是喂了特殊的“长瘦肉”的饲料(暗指令肉精),甚至打了激素,所以才长得快、瘦肉多,所谓的“生态”完全是骗人的幌子,吃了对身体有害!
谣言说得有鼻子有眼,甚至还“有人”在镇上散发了匿名的传单。
一时间,人心惶惶。原本已经预订了猪肉的几家超市打来电话质疑,要求提供更严格的检测报告,否则暂停上架。合作社的社员们也慌了神,纷纷找到王大河讨要说法。王大河气得跳脚,却百口莫辩。
“这是有人眼红!故意使坏!”王大海对着陈临海怒吼,眼睛布满血丝。
陈临海脸色铁青。他第一时间意识到,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一次有针对性的、企图从根本上摧毁“生态黑猪”品牌的恶性事件。手段比上次截胡原料更加卑劣和致命!
“王大哥,别慌!清者自清!”陈临海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我们每一步都符合标准,饲料采购记录、防疫记录、屠宰检验报告全部齐全!现在最重要的是反击,而且要快、要狠!”
他立刻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 第一,他让王大河立刻组织所有社员,公开所有饲料采购单据和喂养记录,邀请镇上信得过的老人和部分村民代表随时来合作社监督参观,用 事实对抗谣言。
第二,他亲自带着合作社所有的合格检测报告,一家一家拜访预订猪肉的超市采购经理,当面解释澄清,并承诺如果消费者有任何疑虑,可以随时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抽检,费用由合作社承担。
第三,他想到了一个人——田娇娇。
虽然上次接触不算愉快,但田娇娇作为市报记者,拥有公信力和传播力。他犹豫再三,还是拨通了田娇娇的电话。
电话接通,田娇娇的声音依旧带着一丝疏离和公事公办:“喂?陈干部?有事?”
陈临海尽量简洁明了地将谣言事件和合作社的情况说了一遍,最后诚恳地说:“田记者,我知道这可能不符合你们的报道常规,但这件事关系到几十户农民的生计和一个刚刚起步的品牌。我们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监督和检测,只求一个客观公正的报道,戳穿谎言。”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田娇娇似乎有些意外陈临海会找她,更意外于他语气中的急切和坦诚。她想起上次他处理危机时的果断,又想到这篇如果操作得好,或许能做一个关于食品安全与网络谣言的深度报道。
“材料发我邮箱。我需要看到所有确凿的证据,包括检测报告、饲料来源证明,还有你们应对谣言的措施。”田娇娇的语气依然冷静,但似乎松了口。 “谢谢!我马上发!”陈临海心中一喜。
与此同时,陈临海并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媒体上。他让王大河联系了县电视台农业频道的一位朋友,请求他们来做一次突击采访报道,实地拍摄黑猪的养殖环境。
就在谣言愈演愈烈之时,县电视台的采访车突然出现在了合作社。镜头下,黑猪们在山坡上自由奔跑觅食,吃的都是玉米、豆粕、青饲料,养殖环境干净整洁,所有记录齐全可查。同期声里,王大河和社员们面对镜头,朴实而激动地驳斥着谣言,甚至当场拿出饲料喂猪。
这则虽然简短但直观有力的报道,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谣言的扩散。
而真正起到一锤定音效果的,是三天后市报田娇娇发表的那篇跟踪报道。文章标题犀利:《“激素黑猪”谣言背后:一个新农品牌的生死突围》。文章不仅详细展示了合作社所有的证据链,狠狠驳斥了谣言,更深入剖析了当前某些利益集团或个人出于嫉妒或竞争,利用网络匿名性散布谣言、扼杀新兴农业品牌的现象,呼吁加强监管和舆论引导。
市报的权威性加上详实的证据,瞬间扭转了舆论。之前质疑的超市纷纷道歉,恢复上架,甚至因为这场风波,“生态黑猪”反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关注度,销量不降反升!
合作社度过了最大的危机,社员们欢欣鼓舞,对陈临海的信任达到了顶点。
然而,陈临海却丝毫高兴不起来。他几乎可以肯定,这次谣言事件,绝非普通村民所为,其时机之准、手段之狠,更像是熟悉内部情况的人幕后指使。
他的目光,冷冷地投向了镇政府大院某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