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皇宫,绿树成荫,蝉鸣阵阵,太极殿后的御书房内却格外安静。唐太宗李世民身着常服,正坐在案前批阅奏折,案上的青瓷茶杯冒着袅袅热气,散发着淡淡的茶香。内侍轻步走进,躬身禀报:“陛下,户部侍郎李逸求见,称有关于学院升级的重要方案要向您汇报。”
“哦?李逸来了?快宣他进来。” 唐太宗放下手中的朱笔,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 此前李逸曾提及要升级逸品学院,培养实用人才,他一直颇为关注,如今终于等到详细方案,心中自然欣喜。
不多时,李逸身着深蓝色侍郎官袍,手持一卷厚厚的方案,稳步走进御书房。他躬身行礼:“臣李逸,叩见陛下。”
“免礼,赐座。” 唐太宗抬手示意,待李逸坐下后,开门见山地问道,“李逸,你说的学院升级方案,如今可有详细规划?快与朕说说。”
李逸起身,将方案双手呈上,语气恭敬却带着十足的信心:“陛下,臣已结合大唐民生、商贸、科技发展需求,制定了逸品学院升级的详细方案。此次升级,旨在将原本的民间学院,打造成朝廷认可的‘大唐技艺学院’,开设商科、农科、工科、医科四大门类,专门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大唐长远发展储备力量。”
他走到案旁,指着方案中的学科规划部分,逐一讲解:“商科聚焦商贸规范与发展,教授复式记账法、营销技巧、国际贸易知识,可解决当前商户记账混乱、贸易竞争力弱的问题;农科以提升粮食产量、改善民生为目标,传授先进种植技术、土壤改良方法、新式农具使用,助力江南、凉州等地农业发展;工科专注器械改良与技术革新,培养能制作、维修、改良农具、织布机、水利设备的工匠,推动制造业进步;医科则侧重基础医疗与防疫,培养能诊治常见病、普及防疫知识的基层医师,填补偏远地区医疗空白。”
唐太宗一边听,一边翻阅方案,当看到商科 “复式记账法” 能解决账目混乱、农科 “绿肥种植” 可改良土壤、工科 “省力水车” 能缓解灌溉难题、医科 “基础防疫” 可预防疫病时,眼中频频闪过赞许的光芒。
“你可知,朕为何如此重视人才培养?” 唐太宗放下方案,语气深沉地说道,“大唐开国以来,虽历经战乱后逐步繁荣,但各地仍有百姓因缺粮挨饿、因无医救治、因技术落后难以谋生。朕登基以来,一直盼着能有一批懂民生、会实干的人才,深入各地解决这些难题。你这学院升级方案,恰好契合了朕的心意!”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几分,带着十足的决断:“李逸,你此想法甚合朕意!人才乃国之根本,若能通过学院培养出众多实用人才,让百姓有饭吃、有医靠、有技傍身,我大唐何愁不繁荣昌盛!朕决定,全力支持学院升级!”
李逸心中一暖,躬身谢道:“臣多谢陛下信任!有陛下的支持,学院定能培养出更多为民、实用的人才,不负陛下与百姓的期望。”
唐太宗笑着点头,目光扫过案上的纸笔,忽然说道:“学院升级,需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指引。朕看你方案中多次提及‘经世致用’,不如便以此为校训,既点明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也警醒学子们学以致用,不可学无用之术。”
话音刚落,唐太宗便起身走到书案前,亲自研磨。他取来一支狼毫笔,蘸饱墨汁,略一思索,便在宣纸上挥毫泼墨。“经” 字刚劲有力,“世” 字舒展大气,“致” 字沉稳厚重,“用” 字利落洒脱,四字一气呵成,笔锋间透着帝王的威严与对人才的期许。
写完后,唐太宗将毛笔递给李逸,指着宣纸说道:“你看这‘经世致用’四字,意为学子需通晓世事、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民生难题、推动国家发展,而非死读圣贤书、脱离实际。你将此校训悬挂于学院正门,让每一位进入学院的学子,都牢记这一初心。”
李逸双手接过宣纸,只见 “经世致用” 四字墨色饱满,力透纸背,心中满是感动:“陛下御笔亲题校训,既是对学院的重视,也是对学子的期许。臣定将校训悬挂于学院正门,让每一位学子都铭记陛下的教诲,学以致用,为大唐效力。”
“光有校训还不够,办学还需资金支持。” 唐太宗走到李逸身边,继续说道,“朕下令,从国库中每年拨款千贯,作为学院的办学经费。这笔资金,一部分用于建设新的教学楼、实验室、实践工坊,完善教学设施;一部分用于购置教学工具、试验田种子、草药标本,保障教学需求;一部分用于聘请优秀师资,提高教学质量;还有一部分设立‘英才奖’,奖励学业优异、实践突出的学生,激励他们勤奋学习。”
每年千贯拨款,在当时已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足以支撑学院的日常运营与发展。李逸再次躬身谢恩:“陛下为学院考虑得如此周全,臣定当妥善管理经费,确保每一文钱都用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上,绝不浪费。”
唐太宗满意地点点头,又叮嘱道:“学院招生不可拘泥于出身,无论是商户子弟、农家孩子,还是工匠后代,只要有学习意愿、肯踏实实干,皆可入学。朕还会让礼部下文,告知全国各州府,鼓励各地推荐优秀人才报考学院,让学院能汇聚天下实干之才。”
从御书房出来时,李逸手中捧着唐太宗亲题的 “经世致用” 校训与拨款诏书,心中满是振奋。他快步回到户部,第一时间让人将校训装裱起来,又安排官员与礼部对接,落实招生、经费管理等事宜。
不出三日,逸品学院升级并获唐太宗支持的消息,便传遍了长安。百姓们得知后,纷纷拍手称快。在西市经营粮铺的张老汉笑着对街坊说:“我家小子一直想学记账,可之前没地方学,如今学院开了商科,我定要送他去读书,将来把粮铺打理得井井有条!”
江南来的农户李大叔,听闻农科教授先进种植技术,特意带着儿子赶到长安,打听招生事宜:“我家种了十亩水稻,每年产量总比别人家低,要是儿子能学到好技术,回家改良种植方法,全家人的日子就能好过了!”
长安城外的工匠王铁匠,更是激动地对徒弟说:“学院工科教器械改良,我当年改良织布机时走了不少弯路,要是能让徒弟去学习,说不定能改良出更省力的工具,让咱们工匠少受些累!”
消息传到各州府后,学子们更是满怀期待。洛阳的张顺,此前因不懂商业核算,家中绸缎庄经营困难,得知商科招生后,立刻收拾行囊前往长安;河北的李二柱,种棉花多年产量低下,听闻农科有江南种棉能手授课,连夜赶路报名;蜀地的赵木匠,一直想改良织布机却苦无方法,得知工科有实践工坊,也带着自己的设计图纸前来报考。
短短半个月,学院便收到了来自全国的三百余份报名表,远超预期的一百个招生名额。李逸与苏瑶商议后,决定增加五十个名额,同时延长报名时间,确保更多有学习意愿、有实干潜力的学子能入学。
这日,李逸与苏瑶来到学院,看着工人正在将唐太宗亲题的 “经世致用” 校训悬挂在正门上方。阳光洒在金色的匾额上,四字校训熠熠生辉,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逸哥哥,你看,百姓们都在议论校训呢。” 苏瑶指着不远处的人群,笑着说道。
李逸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见几位老人正指着校训讨论:“‘经世致用’,说得好啊!学子们就该学些有用的本事,为百姓做事!”
“有陛下的支持,有这么好的校训,这学院定能培养出不少好人才!”
李逸握住苏瑶的手,眼中满是坚定:“瑶儿,有陛下的御笔校训与每年拨款,有百姓的支持与学子的期待,咱们的学院定能成为大唐人才的摇篮。未来,这里走出的学子,会带着‘经世致用’的初心,去往江南的农田、西域的商路、偏远的山村,用所学知识解决民生难题,推动大唐的繁荣发展。”
苏瑶点点头,眼中满是憧憬:“我相信,总有一天,大唐的每一片农田都能高产,每一个商户都能规范经营,每一个工匠都能用上先进工具,每一个百姓都能享受到基础医疗。而这一切,都会从这所学院开始。”
夕阳西下,“经世致用” 的校训在余晖中愈发醒目。学院内,工人们还在加紧建设新的教学楼与实践工坊;报名处,学子们正排队提交材料,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李逸与苏瑶并肩站在学院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 —— 他们知道,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 “经世致用” 校训的指引下,这所学院终将成为大唐改革与发展的坚实根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为民、实干的人才,为大唐的盛世华章,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