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精品走廊”首个试点项目——与青峰乡“云雾茶场”的合作初见成效,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其示范效应迅速扩散开来。邻近乡镇一些有特色的生态农场、手工作坊、精品民宿等经营主体,纷纷主动联系桃源村合作社,表达出希望加入“走廊”联盟的强烈意愿。
面对纷至沓来的合作请求,林晚和理事会成员们在欣喜之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热情不能代替标准,规模不能稀释品质。如果缺乏严格的准入和监管机制,“桃源印记”的品牌声誉可能在快速扩张中毁于一旦。
“必须先立规矩,再谈合作。”林晚在紧急理事会上态度坚决,“‘走廊’不是大杂烩,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清晰的联盟章程和准入机制,确保每一位加入者都是‘同路人’。”
在张维的协助下,林晚牵头起草了《“健康养生精品走廊”联盟章程(草案)》。章程的核心内容包括:
1. 准入标准:明确规定了成员在生态环境、产品质量、特色文化、经营诚信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设立了由第三方专家和联盟代表共同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实地考察和资质认证。
2. 品牌使用规范:详细规定了“桃源印记”主品牌与成员自有子品牌的标识使用规则、宣传口径和品质承诺,确保品牌形象统一。
3.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成员建立产品溯源档案,接受联盟不定期的飞行抽检,并承诺持续改进。
4. 权益与义务:明确了联盟在宣传推广、客源引流、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的支持,以及成员需遵守的规则和违反章程的退出机制。
5. 利益分配原则:建立了基于品牌使用、客源贡献、产品销售的透明分成模型,确保公平合理。
章程草案一经公布,在潜在合作者中引起了热议。大部分经营者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严格的准入是对所有认真做事的人的保护。但也有人觉得门槛太高、程序繁琐,打起了退堂鼓。
“立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筛选。”张维分析道,“能接受并愿意努力达到这些标准的,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长期伙伴。”
首批正式提出申请的是三家经营主体:一家以古法酿造柿子醋闻名的手工作坊、一家拥有千亩竹林并生产有机笋干的家庭农场,以及一家注重生态设计的精品民宿。联盟评审小组立即行动,由林晚、张维、福伯、周支书以及特邀的县农业局专家组成,对这三家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
考察过程细致而严格。在柿子醋作坊,张维重点查看了发酵环境的卫生控制和原料来源;福伯则凭经验品评了醋的风味和醇厚度。在竹笋农场,专家组检查了土壤和水源检测报告,评估了其有机种植实践的可靠性。在民宿,则重点考察了其环保理念、服务流程和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
考察结束后,评审小组进行了闭门评议。最终,古法醋作坊和竹笋农场凭借过硬的品质和鲜明的特色,获得了全票通过;而那家民宿虽环境优美,但在细节管理和服务标准化上尚有差距,被要求限期整改,暂缓加入。
“联盟欢迎的是‘精品’,不是‘差不多’。”林晚在向申请方反馈结果时,既坚持原则,也给出了建设性意见,“我们希望民宿能进一步提升,届时欢迎再次申请。”
严格的准入机制,虽然暂时放缓了联盟扩张的速度,却树立了“桃源印记”品牌的专业和严谨形象,赢得了真正优质伙伴的尊重。首批正式成员(桃源村、青峰乡茶场、古法醋坊、竹笋农场)在章程框架下签署了合作协议,标志着“健康养生精品走廊”从构想迈入了实质性的联盟运营阶段。
联盟成立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桃源村召开。会上讨论通过了年度联合推广计划、客源共享机制和产品质量互查方案。以往单打独斗的经营者们,第一次坐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商讨合作,气氛热烈而务实。
“以前总觉得别人是竞争对手,”竹笋农场的场主感慨道,“现在成了‘走廊’上的邻居,互相推荐客源,分享经验,感觉力量大了很多!”
“关键是,咱们卖的不只是产品,是信得过的一套标准和生活理念。”古法醋坊的坊主补充道。
立规树信,为“桃源印记”的品牌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林晚看着会议上热烈讨论的场景,心中踏实了许多。她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联盟的管理、标准的维护、利益的平衡,都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智慧。但有了这套规矩,就像给快速航行的船装上了可靠的舵和压舱石,能够更好地应对风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