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药旅融合”的宏大构想,如同一幅诱人的蓝图,展现在桃源村面前。但林晚和理事会成员们清醒地认识到,蓝图落地,关键在人。现有的合作社人才结构,应对常规运营尚可,但要支撑更复杂的产业拓展和更高标准的品牌运营,已是捉襟见肘。“桃源学堂”的构想,被迅速提上日程,成为“行稳致远”战略的第一步。
“咱们的药田是沃土,能长出好药材;咱们也要有一片人才的‘沃土’,能培养出撑得起未来的人。”林晚在学堂筹备会上,阐明了初衷。
学堂的筹建,务实而高效。场地就设在合作社闲置的库房,简单修缮,挂上牌匾即成。师资则是“就地取材”与“请进来”相结合:福伯、张维、巧婶、王老五等合作社骨干担任实践导师,负责传授种植、加工、药膳等核心技艺;林晚则通过县农业局和人社局,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老师、甚至旅游规划师,定期前来开设讲座,传授前沿知识和管理理念。
首期培训班面向合作社内部和联合体农户的年轻骨干,课程设置极具针对性:“有机药材标准化种植与管理”、“农产品电商运营与客服”、“药膳文化讲解与体验设计”、“乡村旅游服务礼仪”等。报名通知一出,反响热烈,水生、赵大姐的儿子等一批有想法、肯学习的年轻人踊跃报名。
开学第一课,由福伯和张维共同主讲。福伯拿着几株不同生长阶段的黄精苗,从看天识地、土壤墒情讲起,语言生动朴实,满是几十年积累的“土经验”;张维则配合着播放ppt,讲解植物生理、病虫害生态防治原理,将“土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这种“土洋结合”的授课方式,让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恍然大悟。
“以前只知道爹妈这么种,现在明白了为啥这么种!”水生课后兴奋地说。
巧婶的“药膳体验设计”课则充满了烟火气。她不仅教如何配料、火候,更强调如何根据时令、不同人群的体质调整配方,如何将养生知识融入轻松有趣的互动中。“让客人吃得舒服,听得明白,还能带走一点养生心得,这才是成功的体验。”她总结道。
外部老师的课程则打开了学员们的视野。市场营销老师讲解品牌定位和客户心理,让水生对线上店铺的运营有了新思路;旅游规划师分享的成功案例,让赵大姐对如何打理自家民宿有了更多想法。
学堂的学习氛围浓厚,白天大家各自忙碌,晚上库房里灯火通明,讨论声、记笔记的沙沙声不绝于耳。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在这片土地上涌动。
然而,培养人才非一日之功。很快,挑战就出现了。首批高端线产品限量供应后,线上店铺接到了大量预订需求,客服压力骤增。负责电商板块的水生团队,在处理一个复杂订单时,因沟通不够细致,导致客户误解了发货时间,引发投诉。
“光有热情不够,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需要系统训练和实战积累。”林晚在事故分析会上没有责备,而是引导大家反思,“学堂要增加模拟实战和案例分析的课程比重。”
与此同时,“药旅融合”的试点规划也在谨慎起步。张维联合周支书、赵大姐,开始勘察设计一条串联桃源村核心药田、清溪村古法炮制坊、柳林村生态民宿的精品体验路线。他们精心规划每个节点的展示内容、体验活动和讲解词,力求展现“桃源印记”的完整产业链和独特文化魅力。
“人才的沃土”正在悄然耕耘。虽然学堂的成效需要时间验证,精品路线的打造也面临细节磨合,但合作社上下已经形成共识:要实现行稳致远,必须让更多的人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最宝贵的种子,正在破土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