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大会的热闹劲儿还没完全过去,桃源村就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最明显的变化是,合作社办公室变得门庭若市。以前多是林晚、福伯他们主动去动员、去讲解,现在,不少之前持观望态度的村民,开始主动上门打听加入合作社的事情。
“林秘书长,你看我家后山那两亩坡地,种黄精合不合适?”
“福伯,明年合作社还扩不扩股?我家想再入一股。”
就连清溪村和柳林村,也有更多村民通过周支书和赵大姐递话,表达了强烈的加入意愿。
面对这股“入社热”,林晚和福伯既感到欣慰,也保持着清醒。他们知道,热情需要引导,盲目扩张反而可能坏事。合作社紧急召开了理事会,商定了一套审慎的吸纳新成员方案:先由技术员张维带队,对新申请的土地进行土壤、水源、光照等条件评估,确保适合药材种植;然后,对新社员进行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签订协议、领取种苗。宁缺毋滥,必须守住“桃源印记”的品质底线。
另一股“暗流”则来自村里的一些能人。看到药材种植的效益如此可观,有人开始动起了心思。村东头的王老五,早年在外跑过运输,见识广,脑子活。他私下里联络了几户关系好的人家,商量着是不是自己也搞个小药园,直接找外面的收购商,省得被合作社“抽成”。
这种苗头,很快被水生察觉,报告给了林晚。
“晚姐,我听说王老五他们几家,最近老凑在一起嘀咕,还去镇上打听药材种苗的价格呢。看样子,是想单干。”
林晚听了,沉默片刻。这种情况,她早有预料。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个人的逐利本能是无法阻挡的。堵不如疏。
“由他们去吧。”林晚对水生说,“只要他们不用‘桃源印记’的牌子,不破坏村里的生态环境,正当竞争,我们欢迎。说不定,他们还能摸索出一些新路子。合作社要做大做强,靠的是真本事和好口碑,不怕竞争。”
话虽如此,林晚心里也清楚,这种“单干”苗头如果形成风气,可能会分散资源,甚至引发恶性竞争,必须未雨绸缪。她让张维加快《桃源生态种植技术规范》的完善,准备将这套经过实践检验的标准,作为合作社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考虑在适当时候,向联合社内有条件的社员有偿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将潜在的竞争者,转化为合作者或追随者。
与此同时,张维那边也有了新进展。通过对河滩新垦地药材生长数据的持续监测和分析,他发现,经过灵泉水浸润的种子,其后代在抗逆性和有效成分积累上,依然表现出微弱的优势。这意味着一—优选育种的可能!
“林姐!”张维兴奋地拿着数据图表找到林晚,“如果我们能系统地进行选育,也许用不了几年,就能培育出更适合本地环境、品质更优的‘桃源一号’、‘桃源二号’药材品种!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发现让林晚精神一振。是的,不能只满足于种出好药,还要掌握培育好种的主动权。她立刻支持张维成立一个育种试验小组,划出一小块试验田,专门进行系统选育工作。
分红带来的喜悦渐渐沉淀为更深的思考和不懈的行动。合作社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在阳光下舒展枝叶,吸引着更多新芽依附生长,但地下的根系,必须扎得更深、更广,才能应对可能的风雨,支撑起更繁茂的未来。
阳光普照,万物生长,但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也在涌动。新的机遇和挑战,总是相伴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