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东方天际刚泛起鱼肚白,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桃源村。河滩新垦地边,已经黑压压地站满了人。男女老少,几乎全村能出动的人都来了。人们手里拿着崭新的剪刀、小锄头、竹篮和扁担,脸上带着庄重而又兴奋的神情,低声交谈着,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那片沐浴在晨光中的药田。
林晚、福伯、张维、周支书和赵大姐站在田埂高处。福伯抬头看了看天色,又蹲下身,捏起一把泥土捻了捻,再仔细看了看板蓝根叶片的色泽和挺立程度。
“露水将干未干,药气最足。时辰到了!”他站起身,声音洪亮而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随着福伯一声令下,人群像潮水般涌向田间,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和区域,迅速散开。刹那间,寂静的田野被各种声音充满:锋利的剪刀剪断根茎时清脆的“咔嚓”声,人们小心翼翼的脚步声,压低了的互相提醒声,以及竹篮与地面接触的轻微摩擦声。
采收是技术活,更是细心活。负责采收板蓝根的老把式们,先用小锄头小心地刨开根部周围的泥土,露出肥硕的块根,然后用剪刀贴根剪下地上部分的茎叶,再将完整的块根轻轻取出,抖掉泥土,整齐地码放在铺着干净纱布的竹篮里。动作轻柔,生怕碰破了根皮,影响品相。
采收荆芥的妇女们则更加细致。她们用剪刀选取植株上端鲜嫩的花序和叶片,避开老梗,确保药材的纯净度和香气。巧婶一边采,一边低声叮嘱身边的年轻媳妇:“手要轻,心要细,这采的是咱们桃源村的脸面。”
张维和水生穿梭在田间,随时检查采收质量,纠正不规范的操作,确保每一株药材都达到最优标准。林晚也加入了采收的队伍,她学着福伯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挖出一株板蓝根。当那支粗壮、须根完整、散发着浓郁土腥和药香的块根握在手中时,一种沉甸甸的成就感涌上心头。这不是普通的作物,这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的希望。
太阳渐渐升高,气温开始上升。采收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装满药材的竹篮被迅速抬到田边,由专人称重、登记、贴上标签(注明采收地块、日期、负责人),然后立刻装上等候在田埂上的三轮车,由水生带队,一车车运往合作社的加工车间。
加工车间里,另一批人马早已严阵以待。巧婶带着妇女们,将运来的板蓝根块根进行初步分拣,剔除杂质和残次品,然后送入清洗池。清洗用的是流动的活水,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洗净的块根被捞起沥水,然后送上切片机,切成均匀的薄片。荆芥则被摊放在干净的竹席上,准备进行阴干处理。
整个桃源村,从田间到车间,形成了一条高效而严谨的流水线。空气中弥漫着新鲜药材特有的、浓郁而复杂的香气,混合着泥土和汗水的气息,构成了一曲独特的丰收交响乐。
尽管劳累,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自豪。孩子们在田埂边奔跑嬉戏,被大人轻声喝止,但空气中那份收获的欢快却无法掩盖。
傍晚时分,第一天的采收工作暂告一段落。田里被采收过的地块整齐划一,留下一个个小土坑。加工车间里,第一批切好的板蓝根片被均匀铺放在烘干架上,荆芥也摊晾开来。
林晚站在车间门口,看着眼前忙碌而有序的景象,闻着空气中浓郁的草药香,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开镰第一天,顺利。但这只是开始,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确保这批药材在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品质不打折扣。
夜色降临,合作社的灯火亮了起来。烘干机低声轰鸣,人们还在为第一天的收获做着最后的整理工作。桃源村的这个夜晚,注定无眠,空气中飘荡的,是收获的芬芳,也是新征程开始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