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村庄里开始有了年节的气氛。家家户户扫尘、祭灶,空气里飘荡着蒸糕炖肉的香气。合作社的“冬学”暂时停了几天,让大家准备过年。
这天下午,林晚正在帮母亲墨兰熬制祭灶用的糖瓜,外面传来邮递员老陈的喊声:“林晚——有你的包裹!省城来的!”
林晚擦了擦手走出去,接过一个厚实的大信封。寄件人是省农科院的王明远教授——张维的导师。她小心地拆开信封,里面是一本最新出版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质量控制》专业书籍,还有一封手写的长信。
信的开头,王教授先是对张维在桃源村的工作表示肯定,并感谢合作社为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接着,笔锋一转,提到了正题:
“近日审阅张维提交的阶段性报告,及附上的《桃源药材生产手册》初稿纲要,深感惊喜。报告中提及的当地药农经验,如‘土壤辨症’、‘物候采挖’等,与现代农业生态学理念多有暗合,极具研究价值。尤其‘灵泉土’(报告中对桃源村特定地块土壤的称谓)所产药材的初步检测数据,显示其活性成分含量显着优于常规产区,此现象值得深入探究……”
看到“灵泉土”三个字,林晚心中一动,知道这是张维为保护灵泉秘密而使用的代称。她继续往下看:
“随信寄上拙作一册,或对贵社规范生产有所裨益。另,我院拟于明年春季启动一项关于‘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模式’的重点研究项目,不知贵社是否有意向作为合作示范基地?若有可能,开春后我或可带团队前往实地考察交流……”
这封信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晚心中漾起层层波澜。与省农科院合作,意味着能获得最前沿的技术指导,极大提升“桃源印记”的科技含量和公信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关注和更严格的要求,灵泉的秘密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傍晚,张维从清溪村指导回来,林晚把信和书拿给他看。张维读完信,激动得脸都红了:“老师真的这么说了?太好了!林姐,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但很快,他也意识到了问题,冷静下来,推了推眼镜:“不过,‘灵泉土’的事,到时候怎么解释?老师是搞科研的,数据上稍有异常,他肯定会追根问底。”
两人坐在炭盆边,陷入了沉思。炭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他们凝重的脸庞。
“瞒是瞒不住的,但真相更不能说。”林晚缓缓开口,“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刻意强调某块地特殊,而是将墨兰妈、福伯他们那些顺应自然、养地力、促平衡的种植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和提升,形成一套可复制、可验证的‘桃源生态种植法’。这样,即使不用灵泉水,只要严格按照这个方法操作,产出的药材品质也会优于常规种植。把功劳归于这套科学结合经验的‘方法’,而不是归于某个无法解释的‘秘密’。”
张维眼睛一亮:“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用一套合理的、科学的体系,来‘解释’和‘替代’灵泉带来的部分效果。我们可以把那些经验,用现代农学的语言进行诠释和量化!比如,福伯说的不同土质对应不同药材,我们可以解释为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生理需求的匹配;看‘鹦哥嘴’采挖,可以研究其与药用部位有效成分积累峰值期的关系……”
思路一打开,两人越讨论越兴奋。原本因王教授来信带来的压力,反而变成了梳理、提升自身种植体系的动力。他们决定,趁热打铁,在过年期间,集中精力完善《手册》,特别是将那些“只可意会”的老经验,转化为更具操作性和说服力的技术规范。
夜里,林晚在灯下仔细翻阅王教授寄来的书。书中严谨的数据、复杂的图表,与她正在整理的充满乡土气息的《手册》初稿,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东西。但她相信,将这两者融合,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属于桃源村的独特道路。
窗外,不知哪家孩子提前放了个鞭炮,“啪”的一声脆响,划破了冬夜的宁静,也带来了浓浓的年味。林晚放下书,微微一笑。这封远方的来信,如同年节前的一声问候,既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预示着新一年的征程,将比想象中更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