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律引导”实验的成功,为联盟打开了一扇通往“未完成架构”内部动态感知的大门。那短暂而有效的秩序注入,证明了通过正确频率的引导,可以一定程度上安抚那片混乱的几何风暴。但这仅仅是开始,是盲人摸象般触碰到的第一个点。要真正理解并修复这个庞大的系统,联盟需要一张能够反映其内部整体状态的“地图”。
“谐律图谱”计划应运而生。其目标并非绘制物质结构图,而是利用持续监听“反馈谐律”并结合主动的、低强度的“谐律引导”探测,构建一幅反映架构内部不同区域“混乱度”、“能量稳定性”和“法则冲突强度”的动态能量-信息态势图。
这是一项极其繁复且需要耐心的工程。共筑站内,一个专门的数据处理中心被建立起来,负责接收、整合、分析来自持续监听通道的海量反馈数据。每一次经过精心设计的、针对不同虚拟“坐标点”的微型谐律引导探测,都会引发架构内部相应的反馈变化,这些变化被精确记录,成为绘制图谱的数据点。
凌九天镜像不再需要每次都亲临实验场核心。他的意志与永劫之环、混沌钟虚影深度绑定,成为维持稳定监听和精确引导探测的基石。联盟织网则如同延伸出去的无数触须,负责执行具体的探测指令和收集反馈。
过程缓慢而细致。如同用一根极其纤细的探针,在一片狂暴的海洋中一点点测量其深度与流速。每一次探测都小心翼翼,避免对架构造成过大压力,同时也严防那混乱的法则风暴通过探测连接产生反噬。
随着数据点的不断累积,第一幅粗糙的“谐律图谱”开始在共筑站的主屏幕上缓缓浮现。
图谱呈现出的景象令人震撼且忧心。
整个架构内部,绝大部分区域都呈现出高亮的、代表极度混乱和法则冲突的“猩红色”与“暗紫色”。这些区域如同风暴的核心,反馈谐律杂乱无章,能量流狂暴无序,是“未竟之歌”蓝图需要重点修复的目标。
然而,在这片混乱的“海洋”中,也零星散布着一些颜色相对温和的“岛屿”和“潜流”。
一些区域呈现出代表“相对稳定”的“淡蓝色”,这些区域的反馈谐律虽然依旧复杂,但已初具规律,能量流也相对平缓,似乎是架构中受损较轻或自我维持较好的部分。
更令人惊喜的是,探测发现了几条极其微弱、几乎被混乱淹没的“秩序潜流”。这些潜流呈现出纯净的“翡翠色”,其流动的谐律与“未竟之歌”蓝图的理想状态极为接近!它们如同被泥沙覆盖的清泉,仍在顽强地流淌,很可能是上古文明已经构建完成、但被后续崩坏所掩盖的关键能量通道。
此外,图谱还清晰地标示出了几个异常的“黑洞”区域。这些区域对谐律引导探测几乎没有任何反馈,仿佛吞噬了一切信号,其内部状态成谜。它们可能是架构破损最严重的“窟窿”,也可能是隐藏着未知秘密的“禁区”。
“谐律图谱”的初步完成,让联盟对“未完成架构”的认知从“一片混乱”提升到了“有结构的混乱”。他们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看到了希望的支点。
基于这份图谱,联盟迅速调整了策略:
1. 标记稳定节点:将那些“淡蓝色”的相对稳定区域标记为潜在的“前进基地”或“修复锚点”,未来的修复力量可以优先在这些区域立足。
2. 追踪秩序潜流:全力追踪那几条“翡翠色”的秩序潜流,试图找到它们的源头和终点。这些潜流很可能指向架构的核心控制系统或能量源泉,是修复的关键。
3. 谨慎探查异常区:对那几个“黑洞”区域,保持最高警惕,暂不进行主动探测,而是通过长期监听其边缘的反馈谐律,试图间接推断其内部情况。
4. 优化引导策略:根据图谱显示的不同区域的混乱等级和特性,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谐律引导”方案,不再使用统一的秩序注入,而是尝试“对症下药”。
就在联盟智者们围绕着新鲜出炉的图谱热烈讨论时,负责监听“基石”常规广播的节点传来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信息。
“基石”那亘古不变的【存在声明:稳定态。低熵。非活性。守望模式。】广播中,关于“非活性”的描述词,其能量强度出现了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持续了数秒的……“波动”?仿佛这个描述词本身,不再那么绝对肯定。
这一变化极其细微,若非长期监听且拥有紫晶信号级别的分析能力,根本无法发现。
但它传递出的信号,却足以让凌九天镜像心神震动。
“基石”……感知到了架构内部的变化?感知到了联盟的修复努力?它那“非活性”的宣称,是否因为架构内部开始出现微弱的“活性”迹象(哪怕是混乱的活性)而产生了动摇?
这无声的变化,像是一份来自远古守望者的、默许的鼓励。
凌九天镜像凝视着光怪陆离的谐律图谱,又感受着“基石”广播中那丝微妙的变化。前路依旧布满荆棘,那图谱上的猩红与暗紫警示着修复工程的浩大与危险。但他们已经不再是盲目的探索者,他们有了地图,有了方向,甚至隐约感受到了来自“房东”的认可。
联盟的下一阶段行动,将围绕着这张不断更新的谐律图谱展开。他们将尝试第一次针对性的、小范围的深度修复实验,目标正是一处靠近“秩序潜流”的、相对稳定的“淡蓝色”节点。
永劫之环的光芒流转,将谐律图谱映照得更加清晰。探索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从聆听走向了对话,从感知走向了干预。一首由联盟执笔的修复乐章,即将在古老架构的废墟上,奏响第一个主动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