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岩峡谷的“辐射迷阵区”,在寅时的电磁冷雾里泛着诡谲的半透明光泽。0.22Sv\/h的辐射虽比秘库核心区低,却因迷阵的能量折射变得极不稳定——空气中的星核结晶化作“半透明棱柱状”,每根棱柱都能反射周围的电磁光,将峡谷的地形扭曲成虚假的影像:明明是陡峭的岩壁,反射后却像平缓的土路;本该是干涸的河床,折射后竟显露出波光粼粼的“假水影”,稍不留意就会踏入隐藏的深坑(坑底布满暗褐的辐射晶簇,辐射值0.3Sv\/h)。
这里是从秘库返回新营地的必经之路,也是赵衡祖父时期布置的“防御迷阵”,核心是利用星核结晶的反射特性与地下的能量管线,制造“空间错位感”——即使拿着地图,也会因影像扭曲走错方向,之前探索队曾有三人在此迷路,最后靠阿木的寻踪藤才勉强脱困。而此刻,林野的团队的处境比探索队更艰难:阿木因植物化副作用陷入昏迷,被林野用抗锈藤制成的简易担架抬着;陈静受逆生藤粉末副作用影响,左臂麻木到无法握稳监测仪;苏锐的右腿伤口渗血,每走一步都需扶着岩壁借力;剩下的劳工也多有疲惫,电磁步枪的能量只剩三成,爆藤更是消耗殆尽。
苏晴半蹲在担架旁,辐射绘图本摊在膝头,屏幕上的“迷阵地图”(周明生前根据旧档案绘制)早已因结晶反射变得模糊,原本清晰的路线被层层虚假影像覆盖,只剩几个标注着“抗辐岩层”的红点还能勉强辨认。她的后颈贴着阿木昏迷前留下的“稳感藤残叶”(叶片泛着微弱的淡绿,能轻微稳定感知波动),纤维痕迹泛着与棱柱状结晶同源的半透明光,正随着她的呼吸轻轻闪烁——这是她第三次尝试将感知穿透迷阵,前两次都因结晶反射的能量干扰,导致感知“错位”:明明锁定的是东侧出口,却在感知里显露出西侧的岩壁,若按错误感知前进,只会越走越深。
“还是不行吗?”林野蹲在苏晴身边,青铜刀的刃口贴着地面的棱柱状结晶,能感觉到结晶反射的能量正顺着刀身轻微震动,“刚才劳工说看到前面有‘新营地的灯光’,可我用刀试探,那只是结晶反射的电磁光,后面是个五米深的坑,差点掉下去。”
苏晴缓缓睁开眼,眼底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透着坚定。她抬手揉了揉后颈的纤维痕迹,那里因反复感知已泛起轻微的灼痛感:“迷阵的能量核心在地下三米处的‘旧管线节点’,结晶的反射能量都来自那里——只要找到节点,用感知切断能量传导,就能让虚假影像消失。但现在的问题是,我的感知被反射干扰,找不到节点的准确位置,每次锁定的方向,最后都会变成假影像的源头。”
陈静靠在岩壁上,勉强举起便携监测仪,屏幕上的“能量波动曲线”像杂乱的毛线团,找不到规律:“监测仪也被干扰了,只能捕捉到能量反射的频率(8.7Ghz),却测不到源头。周明的笔记里有没有提到过‘迷阵能量节点的特征’?比如特定的能量波动或地形标记?”
苏晴立刻翻到绘图本的“迷阵解析页”,周明的字迹在冷雾里泛着淡墨色:“能量节点上方的星核结晶,会呈现‘三棱汇聚状’(三根棱柱状结晶尖端指向同一中心点),且反射的电磁光会带着淡红的纹路——这是管线能量泄漏的特征。”她的眼睛突然亮了,立刻将感知调整为“聚焦结晶形态”,不再盲目覆盖大范围,而是逐片观察棱柱状结晶的排列:“我之前错在大范围感知,这次聚焦结晶形态,应该能找到三棱汇聚的位置!”
林野立刻让劳工们停下脚步,围成一圈保护苏晴和昏迷的阿木:“大家都别动,别干扰苏晴的感知,我来盯着周围的假影像,防止有人误踩深坑。”苏锐则靠在担架旁,用仅剩的力气握住电磁步枪,枪口对准可能出现的危险方向——虽然知道赵衡的追兵暂时没跟上来,但迷阵里的未知风险仍不能掉以轻心。
苏晴闭上眼睛,后颈的纤维痕迹亮度逐渐增强,感知像“精细的探针”,逐根扫过周围的棱柱状结晶:
- 左侧十米处的结晶,多是“双棱平行状”,反射的光呈纯白色,无淡红纹路;
- 前方十五米处的结晶,有部分是“四棱发散状”,反射光带着淡蓝,显然不是节点方向;
- 右侧二十米处,突然有三根棱柱状结晶进入感知范围——它们的尖端正对着地面的同一点,反射的电磁光里,隐约能看到淡红的纹路,像细小的血管在光里流动!
“找到了!右侧二十米处,有三棱汇聚的结晶!”苏晴猛地睁开眼,绘图本屏幕上立刻标出节点位置,“那里的地面应该就是能量节点的正上方,我的感知能隐约触到地下的能量管线,只要切断管线的能量,迷阵的虚假影像就会消失!”
“我去切断管线!”林野立刻握紧青铜刀,刚要起身,却被苏晴拉住:“不行!节点上方的地面有‘能量陷阱’——我的感知能看到,地面下埋着旧文明的‘辐射触发地雷’,踩上去会引爆,释放0.5Sv\/h的辐射雾!需要先用感知定位地雷的位置,绕开后再切断管线。”
苏晴重新闭上眼睛,感知顺着三棱结晶的方向延伸,这次不仅聚焦管线,更细致地扫描地面下的物体——很快,三个淡红的“小点”进入感知:呈“品字形”分布在节点周围,每个小点都泛着微弱的能量波动,是辐射触发地雷的特征。“地雷在节点周围一米范围内,品字形排列,绕开一米外的区域,就能安全靠近节点!”
林野按照苏晴的指引,踩着棱柱状结晶间的缝隙,小心翼翼地绕开地雷区域,来到三棱汇聚的结晶下方。他握紧青铜刀,将刀身垂直插入地面,淡绿的能量顺着刀身注入地下——“滋啦”一声,地下传来轻微的能量爆裂声,地面的棱柱状结晶突然停止反射,虚假的影像像被风吹散的雾般消失,露出峡谷的真实地形:东侧五十米外,就是迷阵的出口;出口外的山坡上,隐约能看到新营地的淡绿灯光(那是阿木提前种的“信号藤”,专门为返回的队伍指引方向)。
“迷阵破了!”劳工们忍不住低呼,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陈静的监测仪也恢复正常,屏幕上的能量波动曲线变得平滑,辐射值稳定在0.21Sv\/h:“管线的能量被切断了,剩下的结晶不会再反射虚假影像,我们可以沿着真实地形走了!”
苏晴却没有放松,反而再次闭上眼,感知顺着出口方向延伸——这次她要做的,是“空间感知导航”:用感知提前扫描出口到新营地的路线,标记出所有危险点(深坑、辐射热点、松动的岩壁),确保团队能安全、快速地返回。绘图本屏幕上,一条绿色的“安全路线”逐渐成型,上面用红色叉号标注了三处危险点:
1. 出口东侧十米处:松动的岩壁,可能因震动坍塌;
2. 山坡中段:两米宽的裂缝,需用抗锈藤搭桥通过;
3. 新营地外围五十米:残留的辐射热点(0.25Sv\/h),需用解辐藤中和。
“我已经标记好路线,大家跟我走,注意避开红色叉号的位置!”苏晴站起身,将绘图本交给身边的劳工,自己则走在队伍最前方,后颈的纤维痕迹像“导航灯”般泛着稳定的光,“林野,你抬着阿木走在中间,注意避开松动的岩壁;苏锐,你跟在后面,提醒大家别踩裂缝;陈静,你帮我盯着辐射热点,快到的时候提前准备解辐藤种子。”
团队按照苏晴的导航路线,有序地朝着出口前进:
- 经过松动岩壁时,苏晴提前让劳工们卸下沉重的设备,轻装通过,岩壁果然在队伍过后轻微震动,掉落下几块碎石,有惊无险;
- 走到裂缝处,林野用青铜刀削出两根长三米的星核木,劳工们用抗锈藤将木杆绑成简易的桥,所有人踩着木桥安全通过,没有一人掉落;
- 靠近辐射热点时,陈静将仅剩的解辐藤种子撒在热点区域,藤须快速发芽,将辐射值降到0.2Sv\/h以下,团队顺利通过。
寅时过半,当苏晴带着团队走出山坡,新营地的轮廓终于清晰地出现在眼前——营地外围的“信号藤”泛着淡绿的光,像一圈温暖的光环;营地里的临时房屋亮着灯,张婶正站在入口处,手里握着热粥的陶瓮,看到队伍的瞬间,立刻挥手大喊:“你们回来了!快进来喝口热粥!”
阿木似乎被喊声惊醒,缓缓睁开右眼,看到新营地的灯光,嘴角露出一抹浅笑,用微弱的力气比划着:到家了——苏晴看到他的动作,眼眶瞬间湿润,后颈的纤维痕迹也随之柔和下来。长时间的空间感知导航让她疲惫不堪,此刻却觉得所有的坚持都值得:团队安全返回,阿木虽仍需治疗,却已脱离危险,辐射炸弹的威胁也已解除,红锈林的新生,终于有了安稳的起点。
林野抬着阿木走进营地,劳工们纷纷围上来,有的帮忙抬担架,有的递水,有的汇报营地的情况(新营地的房屋已搭建好十间,星核泉的支流已引入营地,能满足日常用水)。苏晴站在营地入口,回头看向黑岩峡谷的方向,迷阵区的电磁冷雾已渐渐散去,半透明的棱柱状结晶在晨光中泛着微弱的光——那里曾是艰难的考验,却也让她的空间感知变得更成熟,从最初的“被动感知”,成长为能主动破解迷阵、引导团队的“导航核心”。
陈静走到苏晴身边,递过一杯热粥:“辛苦了,你的导航救了大家。阿木的植物化副作用,老秦说回到营地后可以用星核泉液配合逆生藤粉末缓解,虽然不能彻底消除,但能控制不再蔓延。”
苏晴接过热粥,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一夜的寒冷。她看着营地里忙碌的身影,看着阿木被抬往临时医疗室,看着林野和苏锐讨论后续的防御安排,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安定——这场从秘库到迷阵的撤离,不仅是对团队的考验,更是每个人的成长。而她的空间感知,也不再只是个人的能力,而是团队不可或缺的“眼睛”,是红锈林重建路上,照亮前路的重要光芒。
寅时的最后一缕电磁冷雾消散,东方泛起鱼肚白,新营地的“信号藤”在晨光中泛着淡绿的光,像在迎接新的一天,也像在见证团队的归来与红锈林的新生。苏晴知道,回到营地不是结束,后续还有处理阿木的副作用、分析辐射炸弹的中和数据、加固营地防御等任务,但只要团队还在一起,只要她的空间感知能继续为大家导航,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