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监听装置后,苏晚的生活似乎进入了一种诡异的“常态”。
她依旧每天开店,看书,喝茶,和偶尔来的顾客闲聊。她甚至偶尔会和叶蓁在店里讨论一些无关痛痒的八卦,或者抱怨一下天气和琐事,语气、情绪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完全符合一个普通书店老板的日常。
她知道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另一端的耳朵捕捉、分析。她像是在舞台上表演,每一个表情,每一句台词,都需要精心设计。
陆沉渊的微信依旧偶尔发来,她也依旧用那种客气中带着一丝疏离的语气回复。有时,她甚至会“无意”地在和叶蓁的聊天中提到一句:“陆总又分享了篇挺有意思的文章,这些成功人士的爱好真是广泛。” 故意将他的关注定性为“成功人士的广泛爱好”,淡化其特殊性。
她在暗中抓紧一切机会。利用深夜书店无人时,通过物理隔音和信号屏蔽手段,在密室般的地下室(她以储藏旧书和修复工具为名,悄悄改造过)处理“谛听”的事务,与瑞士那边进行加密联系,为即将到来的行动做准备。
那个银色手提箱被她藏在了地下室最隐蔽的保险柜里。屏幕上的坐标依旧指向瑞士日内瓦湖区,并且似乎在缓慢移动,最终稳定在湖区附近的一个小镇——莫尔日。她需要尽快动身。
但如何摆脱眼下无处不在的监视,成了一个难题。直接消失,必然引起陆沉渊的全力追查。
她需要一个合理的、无法被拒绝的离开理由。
机会很快来了。
几天后,她在整理一批新收来的旧书时,“偶然”发现了一本夹着老照片和信笺的相册。照片和信笺的内容,指向一位早年旅居瑞士、如今可能早已逝去的华裔学者,他曾在一所位于莫尔日的小型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恰好涉及一些冷门的影像保存技术。
苏晚像是发现了宝藏的学者,兴奋地研究了半天,然后“忍不住”在和叶蓁聊天时提到了这个发现。
“……真是没想到,这批旧书里还有这种宝贝。这位陈老先生的研究很有意思,可惜资料太少了。要是能去他当年工作的地方看看就好了,说不定还能找到些他的手稿或者更多资料呢。”她的语气充满了惋惜和向往。
叶蓁对这些不感兴趣,随口道:“想去就去呗,就当旅游散心了。你不是刚拿了奖金吗?”
“哪有那么容易,出国手续、语言、还有开销……”苏晚叹口气,但眼神里的光亮却没有熄灭。
这次对话,自然也被“另一端的耳朵”听到了。
第二天下午,秦昊再次“顺路”来访。这次他没有多待,只是送来一份某学术机构主办的“瑞士文化遗产保护与影像技术交流周”的邀请函和行程安排,举办地正好在洛桑,距离莫尔日非常近。
“陆总看到这个活动通知,想起苏小姐似乎对这方面很感兴趣,或许能用得上。”秦昊笑得一如既往的殷勤,“主办方和渊渟科技有合作,如果苏小姐有兴趣,签证和行程方面,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便利。”
苏晚看着那份邀请函,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惊喜和激动,手指微微颤抖:“这……这太……陆总真是太……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了!”
她的表演天衣无缝,将一个突然得到梦寐以求机会的小人物的激动和不知所措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小姐不必客气,能帮到您就好。”秦昊笑道,“陆总说,学术交流是好事,希望能看到您有更多收获。”
苏晚紧紧握着邀请函,像是握着无比珍贵的东西,连连道谢。
送走秦昊,她脸上的激动慢慢褪去,眼神恢复冷静。
鱼饵已经抛出,猎人果然上钩了。
他为她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合乎情理的离开的理由,甚至主动为她铺平道路。这样,她的行程就完全在他的掌控和“保护”之下,更方便他的监视和观察。他甚至可能希望她在瑞士有所“发现”,从而露出更多马脚。
他将计就计,利用她的“兴趣”,为她搭建了一个更大的、远在国外的舞台。
正合她意。
她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合理”的离开。一旦到了国外,脱离了陆沉渊势力最集中的范围,她就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施展手脚,摆脱监视,去追寻那个坐标背后的真相。
这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博弈。
她知道他在利用她,他也知道她可能别有目的。
但他们都在按照对方预期的剧本往下走。
谁才是真正的猎人,谁才是棋子,尚未可知。
苏晚拿起手机,给叶蓁发了条微信:“蓁蓁!天大的好消息!有个去瑞士交流的机会!可能真的能去莫尔日看看!”
叶蓁很快回复了一连串的惊叹号和祝福。
苏晚看着屏幕,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序幕,已经拉开。
下一幕,将在瑞士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