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会是一场恶战,可是谁知曾应龙的‘御林军’一哄而散。”】
看着画面中那些之前还跪拜称臣、此刻却跑得比兔子还快的“臣民”,李世民露出一副“早知如此”的表情:
“朕就知道,此等乌合之众,毫无忠义可言,大难临头自是各自飞。”
朱元璋更是啧啧两声,给出了终极评价:“从始至终,这就是个笑话。”
各朝代的观众看到这树倒猢狲散的场面,也觉得这些人十分好笑,之前的些许紧张感荡然无存。
视频冷静地宣判了这个“王朝”的终结:
【“那些人跑了以后,只留下了他和马兴被公安局带走,两个人被捕入狱。”】
【“马兴被判处死刑,而曾应龙被判无期徒刑,‘大有王朝’也因此覆灭。”】
刘彻觉得这结果再正常不过:“正常,搞出这么大动静,不抓你抓谁?”
李世民却对判决产生了不理解:“嗯?为何这曾应龙未被判死刑?怪哉。”
在他看来,称帝、聚众、强占公产、掳掠妇女,哪一条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主犯怎能不死?
【“但是这曾应龙在狱中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皇帝梦,一直以‘朕’自称,还要求狱警叫他‘陛下’。”】
这个细节,让一些靠前时代的观众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比如李斯等人,看到这里,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
“自称‘朕’有什么问题吗?”
在他们那个时代,“朕”确实是较为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并非君王专属。
而嬴政的反应则最为激烈和困惑。
他看到曾应龙在狱中仍一口一个“朕”,心中涌起一股怪异的感觉:
“难道这‘朕’只能是帝王的自称?不可能吧?”
刘彻、李世民等后世的皇帝们,则对曾应龙这种“皇帝瘾”感到既可笑又可悲。
沉浸在自己编织的梦里,这何尝不是一种极致的愚昧?
【至此,关于“大有国”和“皇帝”曾应龙的荒诞故事彻底落下帷幕。】
黎哲打开评论区看着那条“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阻”的热评,会心一笑,觉得网友们太会玩了。
他手指一滑,便将其抛在脑后,沉浸到下一个视频中。
新的视频开场,依旧是熟悉的q版画风,人物也是老熟人——魏征和李世民。
天幕下,大唐贞观朝堂。
李世民看到自己和魏征的q版形象再次登场,不由得以手扶额,心中哀叹:
“怎么又是朕?”
他下意识地抬眼看了看站在百官队列中,脸色已然开始发白的魏征。
而魏征本人,在看到天幕再次锁定自己时,只觉得眼前一黑。
他预感到,这次要谈论的,恐怕不再是插科打诨,而是真正触及陛下内心深处的东西了。
q版小剧场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了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
【q版魏征问q版李世民:“陛下为什么拒绝给前太子恶谥?”】
“前太子”指的是谁,贞观朝后的各个时空稍熟悉唐史的人都心知肚明——李建成。
天幕下的李世民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他看着天幕,心中思绪翻涌:“李建成......他虽然是挡住了朕的路,但......他毕竟是朕一母同胞的亲大哥。”
“若非走到那一步,朕岂会......”
玄武门之变的血腥与不得已,是他内心深处最复杂、最不愿轻易触碰的角落。
拒绝给予李建成恶谥,或许是他这个胜利者,对失败的手足所能保留的最后一丝温情。
视频中,q版李世民的回答简洁而直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前太子......如果不是朕的亲兄弟,朕不会杀他。”】
这句话很轻,却又极重。
嬴政听懂了其中的决绝与无奈,为了权力,父子尚可相残,何况兄弟?
他对此并无太多道德评判,只有对政治残酷性的冷峻认知。
冯梦龙心中则是唏嘘。天家无父子,更何况兄弟?
朱元璋眼神锐利,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们,思考着如何避免此类惨剧在自己身后上演。
而魏征本人,听到q版自己和q版陛下的这番对话,原本的尴尬和无奈被一种更深沉的情绪取代。
他曾是李建成的旧臣,后来才效忠于李世民。
这番话,勾起了他复杂的回忆。
他偷偷抬眼看了看御座上的李世民,只见陛下目光低垂,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的扶手,显然也陷入了沉思。
【q版魏征:陛下,臣还有一问!您为何要前齐王李元吉恶谥呢?】
李世民看到q版的自己和魏征,先是一愣,随即听到这个问题,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他鼻子里几乎要哼出冷气来,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嫌恶。
“李元吉......”
李世民心中冷笑,“若非顾及史笔与父皇感受,朕连这最后的体面都不想给他!”
【q版李世民:“哼!如果前齐王不是朕的亲兄弟......”】
【“......朕绝对忍不到玄武门那天再动手!”】
嬴政眸光一闪,瞬间了然。
“同为兄弟阋墙,但这李世民对那前齐王的厌恶,远甚于对隐太子建成。”
他善于洞察人心,立刻分辨出这其中细微却关键的差别。“看来,这李元吉定是做了更令人难以忍受之事。”
唐宋及以后的朝代。
许多读过史书的人不由得点头,深以为然。
“史载齐王元吉‘性凶戾’,‘骄侈恣横’,如今看太宗皇帝反应,只怕史书所载不及万一!”
“对比隐太子建成,至少还有‘宽简仁厚’之名,这李元吉......啧,怕不是个纯纯的坏种?”
“说他一句‘坏种’都是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