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下,那些乡绅土豪的怒骂,黎哲自然是听不见也看不见的。
他的手指一划,便将那些旧时代的哀鸣甩在身后,新的视频带着一种令人愕然的论调开场:
【“这个时代最大的红利就是,普通人只要不刻意去找苦吃,就真的没什么苦可以吃了。”】
“???”
这话一出,各朝时空,尤其是那些终年劳苦方能勉强糊口的平民百姓,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
“后世之人......竟能安逸到如此地步?普通人都可以不用吃苦?”
一个正在缝补衣裳的农妇抬起头,满脸困惑,“那为啥这黎哲,还整日嚷嚷着不想上工?为何不愿劳作?”
“真的假的?”
辞官归隐、体验过农耕清贫的陶渊明也感到不可思议,“若果真如此,这后世莫非是人间仙境?”
他怀疑这视频是否在夸大其词。
就连黎哲自己,看到这句话也愣了一下,随即失笑:“对啊!理论上我确实可以辞职躺平啊!好像也饿不死......”
视频接着解释了这种“无苦”状态何以可能:
【“其实不管是房子、食物,还是出门游玩,只要你愿意接受它的档次足够低,就可以用足够低廉的价格买到它。”】
【“一个普通人,哪怕收入不高,只要降低期待,仅仅是为了‘生存’下去,成本其实是非常非常低的。”】
这番展示和解释,让古人们看得目瞪口呆,继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震撼与思考。
朱元璋开始下意识地算账,意识到后世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将最基本的生存门槛降到了极低。
“如此多廉价之物?”
刘彻则看到了选择: “接受低档,便可低廉......此言大妙。”
而广大的底层百姓,感受更为复杂。
他们看着天幕上那干净温馨的房屋,再对比自己风雨飘摇的住所和经常断粮的困境,心中涌起的不仅是羡慕,更有一丝茫然。
原来,在后世,“活下去”这件事本身,可以变得如此......“简单”?
这种“简单”,是他们拼尽全力也难以企及的梦想。
那个刚刚醒悟的佃户,看着视频里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再想想自己饿得嘞腰带的经历,不禁喃喃道:
“若是在俺们这,能有这等便宜顶饿的吃食,东家......不,地主还敢那么硬气地逼租吗?”
黎哲看着视频,也不得不承认这话有道理。
“是啊,只要脸皮厚,不怕过得差,确实没人能逼我996。”
他叹了口气,但这种“低质量生存”显然不是他追求的。
【“你看呐,在这个时代,你瞎活就行。没钱就把物欲降低,瞎活,每天就琢磨点吃的喝的,其实也能活得很舒服。”】
这番论调,让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人间疾苦的老年杜甫,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一丝羡慕,他笔下“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梦想,在后世似乎以一种他未曾设想的方式实现了。
视频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生存的“底线保障”:
【“在这个时代,你至少不用担心会被饿死。”】
【“你随便走进一家店,说你要钱,可能没人理你;但如果你说‘老板,我好久没吃饭了’,多半会有人给你一口吃的,帮你联系救助。”】
这种基于社会整体富裕和基本道德底线的安全感,是各朝古人无法想象的。
对于他们而言,“饿殍遍野”是史书上常见的字眼,也是现实中最恐怖的噩梦。
很多人则心情复杂,他们尚且饥一顿饱一顿的。
嬴政默然片刻:“倒也难怪,后世花国也不缺粮食。”
“且他们有各类可代人力的鸡,形制多样,想来于民生大有裨益。”
【“很多人总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那我告诉你,没啥意义!你就瞎活就行!”】
“诚哉斯言!” 辞官归隐、追求本心的陶渊明,对此深表赞同。
他毕生追求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某种程度上不正是剥离了世俗功利意义的“瞎活”吗?
他感到在后世,这种生活方式似乎有了更大的存在空间。
然而,另一批人则对此论调嗤之以鼻。
“荒谬!”
李白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豪气干云,“人生在世,岂能如蜉蝣般浑噩度日?”
“当乘长风破万里浪,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岂能‘瞎活’二字了之!”
在他的价值观里,生命的价值在于燃烧,在于绽放,而非简单地存在。
那位在院子里看天幕的老农,听着“瞎活就行”、“多活一天赚一天”,却有着最朴素的理解。
“是啊,庄稼人嘛,不就是图个安稳?老天爷给饭吃,没病没灾,能把一天天安稳过下去,就是福气喽。”
他的“瞎活”背后,是历经磨难后对平淡生活的珍视。
【“你就瞎活就行!人生也就三万多天,你多活一天就赚一天,舒服一秒就赚一秒!”】
这种将生命价值完全量化、聚焦于个体感官舒适度的论调,让各朝代那些以建功立业为人生目标的人感到了极大的不适。
“颓废!顽靡!”
一位理学先生痛心疾首,“如此言论,消磨人的志气,若人人只求‘瞎活’‘舒服’,家国谁顾?天下谁担?”
刘彻也眉头紧锁:“若朕的子民皆作此想,谁愿为国戍边?谁愿为吏安民?这...........这于国之大计,恐非幸事。”
就连屏幕前的黎哲,在最初被这种说法安慰到的同时,内心深处也泛起了一丝疑虑,但这样活着,是不是.........太轻了?
这种古今价值观的剧烈碰撞,在天幕下形成了无声的激荡。
有人向往,有人批判,有人深思。
黎哲看着视频结束,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点赞或吐槽,他沉默了片刻,手指带着一丝迷茫,再次向上滑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