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暂解,暗流涌新朝
叛军溃散,京城之围暂解!
消息传来,翊坤宫内劫后余生的众人相拥而泣。林潇潇紧绷了数日的神经骤然松弛,几乎虚脱。她抱着同样吓坏了的三阿哥,母子二人泪流满面。
然而,危机解除,并不意味着安宁的到来,反而意味着新一轮权力分配和清算的开始。
新皇乾隆在怡亲王等顾命大臣的辅佐下,开始处理朝政。首要之事,便是论功行赏,稳定人心。怡亲王允祥、庄亲王允禄、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等顾命大臣自然地位更加稳固。在平叛中立下大功的京营将领、粘杆处首领等也各有封赏。
与此同时,对白莲教余党、京城内应以及江南乱局的清算和整顿也迅速展开。粘杆处和刑部大牢人满为患,每日都有官员、将领、乃至宗室子弟被带走审讯。一时间,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而在这权力重新洗牌的过程中,林潇潇和她所代表的林家势力,处境变得极其微妙。
先帝遗诏未让三阿哥继位,已然表明了一种态度。林潇潇虽仍是皇贵妃(新帝需尊封先帝妃嫔,但过程需时),且在新帝登基、京城危难时稳定后宫有功,但其权柄和影响力,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削弱。
翊坤宫虽然依旧尊荣,但门庭明显冷落了不少。往日里巴结讨好的妃嫔命妇,如今大多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些之前被林潇潇打压过的势力,开始暗中蠢蠢欲动。
这一日,新晋的乾隆皇帝,在怡亲王的陪同下,前来翊坤宫向林潇潇“请安”。八岁的孩子,穿着不合身的龙袍,脸上还带着稚气,但在怡亲王的眼神示意下,倒也表现得有模有样,对林潇潇口称“皇贵太妃”,执礼甚恭。
“皇额娘近日受惊了。”小皇帝按照教导好的话语说道,“朕已下旨,内务府需全力保障翊坤宫用度,一应待遇,皆按最高规格,不得有误。”
“谢皇上关怀。”林潇潇微微躬身,态度不卑不亢。她看着这个突然成为帝国主宰的孩子,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这番“关怀”背后,更多的是怡亲王等人出于稳定后宫的考虑,以及对先帝遗孀的例行安抚。
怡亲王在一旁开口道:“皇贵太妃深明大义,于危难之际稳定宫闱,功不可没。皇上与臣等皆感念于心。只是如今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后宫之事,纷繁复杂,皇贵太妃还需静心调养,不宜过度操劳。往后宫务,暂由……(他点了两位资历较老、家世相对简单的大妃)协同处理,皇贵太妃从旁指点即可。”
这是要收回她统摄六宫之权了。林潇潇心中明了,这是必然的结果。她如今的身份,已不适合再掌握如此大的权柄。
“本宫知道了。”林潇潇神色平静,“皇上初登大宝,朝政为重。后宫之事,本宫自当遵从皇上和王爷安排。”
她的顺从,让怡亲王微微松了口气。他就怕林潇潇因儿子未能继位而心生怨望,挟持幼帝,搅乱朝纲。如今看来,这位皇贵太妃,倒是个识时务的。
送走皇帝和怡亲王,林潇潇独坐殿中,看着窗外渐渐恢复生机的庭院,心中并无多少失落,反而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平静。激流勇退,未必不是明智之举。尤其是在这暗流涌动的新朝,手握重权,反而容易成为靶子。
她现在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父亲林如海的安危。江南乱局未平,父亲音信全无,生死未卜。二是三阿哥的未来。新帝已立,她的儿子作为先帝成年皇子(虽未成年,但比乾隆大),处境尴尬,需早做打算。
她再次尝试通过隐秘渠道联系江南,却依旧石沉大海。
而前朝,关于如何处置先帝成年皇子的议论,也开始悄然出现。有御史含蓄上书,言及皇子年长,宜分府别居,读书明理,以安社稷。这看似是为皇子着想,实则是想将三阿哥等皇子逐出权力中心。
怡亲王等人对此不置可否,显然也在权衡。
就在林潇潇为儿子前途忧心时,庄亲王允禄却忽然递来帖子,请求私下拜见。
庄亲王允禄,在四大顾命大臣中,素以精明算计、与各方势力关系复杂着称。他此刻私下求见,意欲何为?
林潇潇沉吟片刻,决定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