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提着漏风篮跑回家时,竹篮的提手又断了一根篾,他蹲在门槛上噘着嘴,手里捏着断篾犯愁。陈阳看见,从院里找来几根新竹条和细麻绳,坐在他旁边说:“来,教你补篮子。”
新竹条带着青气,陈阳用热水泡软了,慢慢弯成提手的弧度。“补篮子和补日子一样,”他用麻绳将新竹条缠在断口处,“不能急,得顺着原来的纹路走,不然越补越漏。”
小虎学着他的样子,笨手笨脚地穿绳,麻绳总在竹条间打滑。陈阳握住他的手,带着他绕绳:“你看,老篾和新篾要像拧麻花似的缠在一起,才咬得牢。”阳光透过竹篮的缝隙落在两人手上,麻绳的影子在地上拧出细细的纹路。
补到一半,张奶奶挎着菜篮路过,看见篮子就乐了:“这不是我家那只漏底篮吗?当年你爷爷补了三次,最后在底下编了层细竹丝,装鸡蛋都不漏。”她说着蹲下身,从菜篮里拿出两个熟鸡蛋,塞进小虎兜里,“补完给我送过去,我用它装针线包正好。”
小虎眼睛一亮,补得更起劲了。他在陈阳的指导下,给篮子底部加了层交叉的细竹丝,原本漏风的地方变得紧实起来,却又留着细细的缝隙,风照样能钻进去。补好后,他兴冲冲地往篮子里放了个鸡蛋,果然没漏。
“张奶奶说的没错!”小虎举着篮子跑向张奶奶家,路过晒谷场时,见几个老人在翻晒玉米,便把篮子递过去:“奶奶,您看这篮子能装玉米不?”
老人笑着抓了把玉米放进篮子,玉米顺着缝隙漏下去几粒,却正好筛掉了里面的土渣。“好得很!”老人拍着小虎的肩,“这篮子补得有灵气,漏得巧,装干货最得劲,土都漏出去了,粮食干干净净的。”
小虎回来时,篮子里装满了老人给的炒花生,他分给陈阳一把,自己剥着吃:“阳哥,原来漏的篮子也有大用处啊。”
陈阳看着夕阳下的竹篮,篮底的细竹丝映着光,像张温柔的网。“可不是嘛,”他说,“日子也一样,不能捂得太严实,得有点缝隙透透气,才活得自在。”
晚风顺着篮子的缝隙钻进来,带着花生的香,吹得两人的头发轻轻动。小虎忽然想起什么,又往篮子里放了只萤火虫,这回落不下去了,萤火虫在篮子里打着转,光从细缝里漏出来,像提着一盏会跑的小灯笼。
小虎补好的竹篮派上了新用场。初秋的果园里,红透的山楂挂满枝头,他踮着脚摘了满满一篮,竹篮的缝隙里时不时漏下一两片山楂叶,落在草地上,像撒了把碎红。
“慢点摘,别扎着手。”陈阳在树下递过毛巾,看着小虎把山楂往篮子里塞,熟透的果子蹭着竹篾,挤出甜甜的汁液,顺着缝隙往下滴,在草地上晕出小小的红痕。
“阳哥你看,这篮子漏汁刚好,省得果子泡在水里烂掉。”小虎举着篮子晃了晃,山楂在里面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果园主人李婶挎着竹篮从另一排果树后走出来,见了小虎的篮子直乐:“这篮子补得巧啊,去年我家那只漏得没法用,扔了怪可惜的。”她说着掀开自己的篮子,里面装着刚摘的海棠果,“来,换几个尝尝,你这山楂酸得够劲,配海棠果正好。”
小虎连忙把篮子递过去,李婶用舀子舀了些海棠果倒进他的篮子,红的山楂和黄的海棠在竹篮里滚在一起,颜色鲜亮得晃眼。汁液顺着缝隙滴在小虎的布鞋上,他却毫不在意,只顾着数果子:“刚好够做两罐果酱,给张奶奶留一罐!”
陈阳帮他扶着篮子,看阳光透过竹篾的缝隙,在果子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补过的竹条带着新竹的青气,和旧竹篾的温润混在一起,像把新日子和老时光编在了一处。
回去的路上,篮子里的果香越来越浓,引得路过的小孩直回头。小虎得意地把篮子举高些,竹篾的缝隙里漏出的不仅是果香,还有他哼的不成调的歌,混着果子碰撞的脆响,在小路上一路撒开去。
到了家,小虎把果子倒进瓷盆,竹篮倒扣在墙上,阳光从窗外照进来,在地上投下镂空的影子,像幅灵动的画。他忽然发现,补过的地方竹篾颜色略深,却让整个篮子看着更有味道,像爷爷讲过的那些老故事,带着点修补过的温暖痕迹。
“阳哥,明天摘苹果还用这篮子不?”小虎摸着篮子的提手,那里缠着的麻绳已经磨得发亮。
陈阳看着墙上的篮影,笑着点头:“当然,它装得下整个秋天呢。”